走进舂陵江

日期:04-07  点击:2600  属于:行业动态

撰稿:申解生  摄影:罗丽仁  王唐攀

       在湖南省郴州市西南部,南岭山脉北麓,有一个“八宝之地——桂阳县”,境内群山叠翠,丘陵绵延,溪河纵横,田畴泛绿。从空中鸟瞰,南岭山脉犹如一条巨龙护佑着这块土地,山脉的峡谷中桂阳的母亲河舂陵江,从远古走来,恣意流淌在湘南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著名的欧阳海水库似一颗明珠镶嵌在舂陵江玉带般环绕的水域上,然后静静地奔向湘江湖南的母亲河清晨,阳光普照,山上、水面、田野,薄雾升腾,似仙境般梦幻,如诗如画,美不胜收。

       十月的舂陵江开始由绿到黄的变,当阳光将一望无际的绿野染成瑰丽的金色时,走进仙境般的舂陵江镇呈现在编辑眼前的是一幅幅美丽整洁的画面,不单单是整洁的村庄环境,秀美的田园风光,更有健全的公共服务和热情洋溢的精神。近年来,舂陵江镇委、政府以党建为引领,着力改善乡村人居环境为抓手,以打造宜居宜业的和美舂陵”为目标,推动产业融合,推进乡村治理,倡导乡风文明。舂陵江镇迎来了从传统农业小镇向现代生态田园式小镇的嬗变,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


 

和美乡村树典范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要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着眼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党的十九大报告在提出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同时,重点强调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贯彻落实的基础。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乡村振兴将步履维艰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乡村振兴才会蹄疾步稳。
近年来,舂陵江镇党委坚持党建引领,使基层组织“强”起来坚持党员带头,引领群众“动”起来以乡风文明为重点,促进乡风“美”起来以人才为支撑,让基层队伍“壮”起来以产业融合为目标,推动乡村经济“活”起来。
       他们针对农村组织化程度低、传统生产模式落后等现状,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农村改革发展的作用,加强统筹规划,推进农业与旅游、教育、文化、健康养老等产业深度融合大力扶持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和壮大农业产业化合作社,支持农民创业就业,用党建融合资源、用活资源,让农村资源要素充分活起来,凝聚起农村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
       同时,舂陵江镇党建为引领,以创建全乡村振兴示范目标,把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作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任务,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全域发力、创新举措因地制宜、扎实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善,乡村治理水平不断提升。乡村蝶变,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如今的舂陵江镇村村有亮点,村村有特色,季季有风景……一幅“乡村美、产业兴、村民乐”的“和美乡村”画卷在世人面前徐徐展开。
花果飘香蓉峰村
       蓉峰村位于桂阳县莲花大道旁距岳临高速舂陵江互通0.5公里全村2465森林覆盖率达90%以上。蓉峰村发挥交通、生态优势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烤烟、水稻等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带动村民增收致富。2022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8万元。同时深入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被评为郴州市文明村镇。
       九月的舂陵江如诗如画舂陵江镇蓉峰村掩映在青山绿水间。茂密的森林、花红果硕的农业生态园、整洁的村庄……
2017年5月肖峰高票当选蓉峰村党总支书记。他第一步就是深入走访群众,熟悉村情、收集意见、化解纠纷。他的做法很快得到村民的大力支持。
       紧接着,肖峰马不停蹄地翻山越岭寻找水源筹资铺设水管引来山泉水带领村民修建水闸、桥梁。水渠流水哗哗。肖峰把大小账单、补贴明细等进行公布他还发动村民参与村务管理大小事村民说了算。通过加强村民自治党群关系融洽了发展产业、整治人居环境、集中规范建房等一呼百应。
       曾经垃圾成堆、污水横流而今党员干部带头搞卫生每月还组织村民进行卫生评比村民们的积极性高了。走在村道上到处干净整洁清风徐来,令人心旷神怡。
       在蓉峰村采访的日子正遇雨后初晴微风拂过果林空气中弥漫着芳香。这里是蓉峰村现代农业生态园分为生态农业休闲区、农事种植体验区、畜牧养殖区、垂钓休闲区、餐饮加工区、科技示范区、线上线下直营店等。
       “乡村振兴,离不开产业支撑。”村书记肖峰说党总支把发展现代农业作为富民强村、振兴乡村的重要举措发展现代农业蓉峰村有先天基础。该村土地广袤村民有种水果、养禽畜的传统。从前因为缺乏销售门路村民不敢放手大干。肖峰想起了同村好友肖忠君他在广东从事蔬菜水果批发多年脑子活、路子广对家乡很有感情2019年春肖峰邀请肖忠君回村发展肖忠君爽快地答应了。
       肖忠君很快成立川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采取“支部+公司+农户”运作模式打造占地1200亩的现代农业生态园。万事开头难肖峰挨家挨户动员村民进行土地流转跑上跑下办理审批手续邀请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抱团发展。
在蓉峰村现代农业生态园村民黎祖萍夫妇种植草莓年收入达10余万元肖柏忠夫妇养殖黑山羊年收入与黎祖萍夫妇不相上下。川厚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农产品销售解决了村民后顾之忧。
       漫步园内林荫小道见鸡鸭羊成群结队一排排冰糖橙、水蜜桃树迎风招展。果农正在除草来这里休闲垂钓的游客也络绎不绝带动100余户农户增收每年还为村集体增加收入15万元以上
       昔日荒山变成现代农业生态园山下则建起“小康新村”。蓉峰村建村已有700余年历史村中老房子多巷道狭窄、房间昏暗车子出入不便。2019年,村里开展集中规范建房工程队包工包料每平方米不到800元乡亲争先恐后报了名。占地4.3万多平方米很好地解决了村民住房选址困难、规划设计不规范等问题。这里广场、游园、太阳能路灯、健身器材等设施一应俱全村民亲切地称之为“小康新村”。51栋102户新居整齐排列已全部封顶三通和基础设施已经完工,正在紧张进行内外装修。
       而今,村里制订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会推动全村移风易俗、摒弃陋习形成崇德向善、乡风文明的良好风尚。
采访离开时,肖峰书记表示,这是乡亲们想要的小康生活他将和村里党员干部共同努力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乡村振兴社下村
       社下村位于舂陵江镇南面,全村因地势较高,周围是岭而得名。该村下辖7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先后获省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省留守儿童示范村、百岁健康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社下村着眼满足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充分挖掘生态和文化资源,全力保护农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等原始风貌,建设了一个具有文化特色鲜明的太平新村,全村容貌焕然一新,文明新风深入民心,村居生态和谐发展。在社下村太平塘组,映入笔者眼帘的是一个规划有序、房屋整齐,绿树成荫、干净整洁的新农村示范点。2016年,在上级党委政府和驻村工作队的指导下,村里决定将太平塘自然村整体搬迁,规划建设太平新村,将其打造成为美丽乡村。在外打拼的乡贤们大力捐助,村民们积极自筹资金,太平新村建设工程进展顺利,于2020年竣工,28栋(56套)乡间别墅便展现在人们面前。太平新村彰显绿水青山的鲜明底色和后发优势把望山见水的生态之美、诗情画意的田园之美贯穿融入其中,构成了蓝天白云、水清岸绿、生态和美的“高颜值”乡村风景。
       据村书记胡颂锋介绍,为了确保全村人居生态环境洁净,村制定了保洁制度,新建了垃圾池4座,发放垃圾桶50个,并聘请了6名保洁员,定时清理全村公共场所垃圾。此外通过考核评比,督促村民落实“门前三包”责任,大家齐动手,共同维护自己美丽的家园。村里新建的邹家文化广场已成为全村文娱中心,各类文娱活动不断开展,极大地推动了全村精神文明建设。邹家文化广场改造前曾是一片老旧危房集中地。自桂阳县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百日攻坚”专项行动以来,驻村工作队和支村两委因势利导,发动村民自行拆除“空心房”40栋1300平方米,乡贤和在外知名人士及村民自筹资金65万建成了邹家文化广场和邹家公祠,成了村民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好去处。针对该村古建筑多、年久失修且破烂不堪的现状,驻村工作队联合支村两委班子,积极想方设法予以妥善保护,尽可能保留原貌进行维修。该村久负盛名的太平圩场已有百年历史,在“百日攻坚”专项行动中,有人曾提出拆除该圩场废旧的建筑物,在驻村工作队和该村在外知名人士雷衍飞等呼吁下,古圩场最终得到很好的保护。此外,建村六百年以来留存的古凉亭、古民宅正逐步予以修缮,许多有价值的老物件得到较好的保护和传承。
       “社下村的‘颜值’真是越来越高了,房屋装扮得既干净又漂亮,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真想不到新农村变得这么美了。”这就是记者采访后的感慨。
舂陵江畔寻陶源
       初秋的午后,阳光灿烂,汽车驶过舂陵江新建的官田大桥,进入到已经竣工的官田新村。官田村有着悠久的制陶历史,有“湘南陶器之村”的美誉。据《明史·食货志》记载:“军民屯田,谓之官田,官田村之名源。村临舂水旁,村民皆建窑制陶,有声誉也。”可见,官田村的先人原是给军队种田开荒的百姓。官田《李氏宗谱》记载,在明代中期,官田李氏先祖大明公,独具慧眼,看中此地,繁衍生息至今有30代。官田所产的陶器古朴淡雅,色彩鲜亮,不渗透水,受许多客商的青睐。明清时期,官田村生产的陶器从官田渡口装船,一路沿舂陵江水路,北上衡阳,再销往各地而与官田村紧紧相邻的就是新窑村相传外地人在此开了一座陶窑故名"新窑"。前些年,因镇域建置沿革的变化,原官田村与原新窑村合并为陶源村。制陶是官田和新窑人祖祖辈辈的传统产业。改革开放之后,两地的陶瓷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而舂陵江上没有建造桥梁,大大制约了产品的流通和产量的扩展。2017年,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大好形势下,时任村党总书记的刘柏贵和村主任的李灶德召开支村两委会议,决定利用国家建设美丽乡村的扶持资金和地质灾害避让安置政策的奖补费用,发动乡贤、在外知名人士的支助和村民们自筹资金,在官田渡口下段一里处建设官田大桥,并在紧邻舂陵江畔的河滩上建设官田新村。
       2018年,总投资700多万元的官田大桥开工建设,历时一年,一座长130米、宽12米的双向2车道公路大桥建成通车。2020年,总投资2332万官田联组(地质灾害避让安置)小康示范新村建设项目经桂阳县发展和改革局批准以及舂陵江镇人民政府和相关部门许可,即时开工建设。经过建设者两年的辛勤劳动,53栋(106套)别墅胜利竣工,各项配套设施也随之完成。2023年春节前后,村民们喜气洋洋地陆续搬进新居,村民们有了更多的幸福感、获得感。漫步道,两旁花树林立,房景相融,远山如黛,舂水环绕,绿树掩映的小洋楼点缀其间,宛若画里乡村。
       傍晚,笔者随乡贤李飞爬上示范新村对面的石牛寨,眺望舂陵江,弯弯曲曲的河水,缓缓流淌,一江碧水如玉带般沿示范新村门前而过,在晚霞照下,熠熠生辉,宛如世外桃源这时笔者才明白,为什么官田与新窑在合村之时取名为陶源村呢,原来是他们建设新村规划中的应有之义。
焕发新颜下冲村
        又是一个秋后的下午,笔者随下冲村党总支书记袁春华前往四台参观移民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来之前,镇领导就给我介绍过袁书记的基本情况。眼前这位村支书是条中年硬汉,他早年当兵,在部队入党,退伍后经多年在外打拼,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正当他事业兴旺之时,却毅然回到家乡,挑起了村党总支书记兼主任的重任。他从建章立制入手,制定了五年工作规划、《村规民约》《下冲村人居环境整治实施细则》等,并狠抓落实,使村容貌村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彻底改变了下冲村脏乱差的现象。
       走进四台自然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休闲广场,诺大的广场设有石桌、石凳、健身器材和景墙。广场中间两棵古柏树枝繁叶茂,像两把翠绿的巨伞为四台村民遮风挡雨。袁书记说,古柏树经鉴定已有300多年树龄,已经列为桂阳县古树名木保护范围。古柏树大根深,要用3人手挽手才能围住,来此旅游的人们一般都会去抱抱老柏树,听说可以延年益寿。记者扶着栏杆站在树下看树影斑驳,而后又坐在树下椅子上听袁书记讲四台移民村建设美丽家园的故事,这时轻风摇树,顿感心旷神怡。
       位于舂陵江浩塘、仁义三镇交界之地的下冲村四台自然村,具有600多年的历史,有3个村民小组,共99户426人。1969年,为修建欧阳海水库,四台村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全村上靠整体搬迁。由于地理位置和历史遗留的原因,交通闭塞,村容村貌落后,基础和公共设施欠缺,道路坑坑洼洼,污水肆意流淌,垃圾随意丢弃……曾是四台移民村里人居环境整治的难题为彻底改变这一难题,镇、村将该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纳入示范点创建任务清单,村干主动下沉网格、入户走访,认真听取农户对乡村发展和人居环境整治意见和建议,及时处理农户反映的“难点”“堵点”,有效解决人居环境整治“痛点”。2019年莲花大道建成通车,给下冲村带来了发展的机遇。2022年,桂阳县委县政府体恤移民户之艰辛,将重点移民村美丽家园建设项目落户四台自然村,总投资100多万元,从修建休闲广场、巷道硬化、景观水塘、绿化、亮化、排污沟渠等各个方面改善移民村居住环境。一年多的紧张施工,成绩斐然。改造后的四台村围绕“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人文美、村稳民安和谐美”的“四美”目标,实现了小村庄的美丽“蝶变”。平坦整洁的道路,鲜花环绕的农家院落,栩栩如生的墙绘,幽静阴凉的竹林,池塘中欢乐嬉戏的鸭子……如今,走进四台自然村,映入人们视线的是一幅美丽宜居新乡村画卷。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任务,事关广大农村民生福祉。2023年,下冲村支村两委以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通过项目落地、党建引领责任管理等措施,全力打造整洁、优美、文明的乡村新风貌,带领村民投入到了环境整治的行动中。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余村、呼村等3个自然村的拆违任务,厕所改造、环境翻新正在启动,小小的下冲村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产业振兴助发展
       舂陵江镇强化党建引领,坚持头雁带动、政策撬动、产业拉动,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实现乡村振兴“加速跑”。镇长袁海东说,舂陵江最近这些年,在推动乡村产业发展上做了很多探索。一个方面,我们根据自身的特点,把舂陵江有发展前景的一些农副产业选取出来,主要种植烟叶和做大做强陶瓷产业上面做了大量文章。另一个方面,我们也还在构建一些新兴产业,像打造城市周边乡村旅游、民宿等,还探索出了发展苗木基地让农民就地就业致富。
源远流长制陶业
          一提到陶瓷,很多人会想到江西的景德镇湖南的醴陵和望城的铜官不过桂阳县舂陵江镇,也有不少人掌握制陶的老手艺,薪火相传,以此谋生,至今已有百年的历史。舂陵江镇制陶业从明朝开始兴起,清朝中叶曾一度达到鼎盛时期,在陶业烧造上久负盛名。产地主要有官田、塘落虎、新窑、谢家、上窑(即何家、刘家)等5处窑头。传统陶器为夹砂陶,窑多产量大且做工精细。主要产品为日用器具,大到酒坛、菜坛、水缸、米缸,小到碗、杯、盘、茶壶、酒盅等,桂阳州各地矿冶所用苷锅也由5处窑头生产。五处窑头是继樟市瓦窑之后桂阳州最大的陶器产地,产品除保障桂阳周边洲县日用外还远销连州、衡州等地。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舂陵江陶窑归集体所有,除原5处窑头外,还冒出了许多新陶窑。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传统的龙窑纷纷倒闭,被现代化的陶窑所取代。1999年刘柏贵回到家乡开办了村里的第一家陶瓷工厂,通过他的传帮带,陶源村目前有陶瓷厂8家其中柏贵陶瓷有限公司和宏飞陶瓷有限公司是目前桂阳县规模较大的家陶器生产企业宏飞陶瓷有限公司创始人李飞世代都是制陶人。李飞曾养过羊、打过工、教过书,但是家乡丰富的自然人力资源和陶瓷业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他的目光,2004年,他毅然回乡办起了陶瓷厂,一门心思将官田制陶这门传统老手艺进行传承发展。2012年,桂阳县飞仙陶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柏贵被确定为桂阳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传统陶器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并配合郴州电视台“指尖上的艺术”栏目组,对传统手工制陶技艺进行了全方位的宣传报道,并在黄金时段滚动播出,对发展舂陵江的陶瓷产业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2014年,刘柏贵被确定为郴州市“传统陶器烧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李飞牵头组织成立了桂阳陶瓷协会,全镇所有陶瓷企业均加入其中。为有效整合资源,合理开发利用,2016年6月,湖南舂陵江亿恒达陶业销售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全镇陶瓷实现统一销售。2017年54岁的刘柏贵当选为陶源村党总支书记,他还利用自己产业的优势吸纳14户30贫困家庭的劳动力来自己开办的工厂打工,并让他们成功脱贫。2020年全镇陶业蓬勃发展,现代化制陶企业发展到15家,规模陶瓷企业10家,22条生产线。多年来,柏贵陶业有限公司一直专研古法与现代相结合的创新工艺,工艺水平一直领先于全国同行厂家,创造了一系列佳作,荣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2021年总产值迈上了3000万元的新台阶。宏飞陶业也加快了发展的步伐,2021年的生总值也超过了2000万元。2022年,全镇生产陶器品种近30种,年产量1600余万件,年产值达到3亿元,年利润3200万元,安排就业人员2000余人。 舂陵江镇生产出来的陶器制品占有全国粗陶市场的半壁江山。成为桂阳县除矿冶和烤烟外生产加工的重要产业。
       采访中,李飞会长对记者说,现在全国陶瓷这一块相当大的市场,可以说产值100个亿都不止,利用优势舂陵江镇每年做到20个亿是应该没有问题。现在粗陶这一块市场真的很大,就全国来说,现在舂陵江比较单一的产品在全国可以占到三分之二的市场。如果小的也做起来,大的也做起来,舂陵江的陶瓷产品可以占到三分之二以上。陶瓷舂陵江镇产业的灵魂,从制作到销售,从初级农村家用的简单物件产品深加工成高档餐具、茶具、酒具以及工业产品,由陶瓷延伸舂陵的相关产业链年产值达3亿元以上陶瓷延伸舂陵江的传统产业插上了梦想的翅膀,从舂陵江起飞,从桂阳衡阳、长沙广州、深圳以及东南亚到处都有它靓丽、魅惑的身影。如今的陶瓷产业已然成为舂陵江乡村振兴和富民强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为了做大做强陶瓷产业,抱团发展,在舂陵江镇党委和政府的指导下,2023年由5家规模陶瓷企业强强联合组建成立了湘陶集团;紧接着,由原宏飞陶业、原鸿鑫陶业、原化眉岭陶业3家规模陶瓷企业同时组建了桂阳县信邦陶瓷有限责任公司。舂陵江镇陶瓷特色小镇建设的规划已提上镇党委和镇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舂陵江镇陶瓷产业的发展正朝着更加辉煌的方向腾飞。
       陶瓷产业的腾飞所带来的乡村副加效应明显增强。一是带动了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从投资建厂情况看,现有这些厂大多是10多或近年外出务工有了一些见识、攒了一定资金后返乡合资或入股创办的,他们带回了大量资金,还带回了先进的管理经验,促进了行业经营管理上台阶。二是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目前13家制陶厂,一线工人多的达200余人,少的也在100人以上,这些工人大多以夫妻组合做工,2022年人平工资收入达到6万元,两口子一年创收12万元以上,全行业年工资支出达到8500余万元。此外,制陶业因采泥、割草等需要,还带动当地近2000人(主要是一些中老年人、妇女)在家门口打临工增收,这一块每年又可为当地农民增收1000万元以上。是带动了相关产业迅速发展。主要是运输业,围绕外运陶器和进购煤炭等,当地常用的大中型货车达到200余台,2022年外运陶器和采购煤炭、陶泥的运费达7000余万元。其次是餐饮业,随着人流、物流的增加,当地尤其是飞仙圩的餐饮住宿业日趋繁荣,年营业额增至600余万元以上同时,还新增了汽修、机电、机修中介服务企业数家。可见,制陶业已成为带活一方经济、带富一方百姓的区域性特色支柱产业。 
传统烟叶聚宝盆
       桂阳烟叶种植始于明代万历年间,距今已有400多年历史。烟草从吕宋岛(今菲律宾)传入我国福建、广东一带,时在明代末期。之后不久,即明万历二十一年(1553),桂阳舂陵江沿岸一带就已开始栽培晒烟(又称旱烟、土烟),因此,桂阳县烟草史几乎与全国烟草史同步。清代光绪年间,烟草种植已遍及桂阳各地。其烟叶除自吸之外,尚有少量外销郴州、常宁、衡州等地。民国初期,桂阳晒烟种植面积扩大。民国三十年(1941),全县烟叶产量1230吨,占湖南省总产的十分之一。舂陵江沿岸一带有少数农民还在稻田里种烟(单季),以增加经济收入。《粤汉铁路备览》中记述:“湖南人之嗜吸土烟者,对于‘郴州叶’无不交相称赞。”当时桂阳烟叶多经郴州火车外输,产量远超邻近各县。民国三十五年(1946)出版的《湖南经济》第一期载文称:“湖南烟叶,以桂阳产者最优。”抗日战争期间,为增产粮食以应军需民食,当时政府曾下令禁种烟草,规定:“除新垦荒地准予栽种烟草外,凡宜种杂粮的旱地严禁栽种。”稻田种烟的禁规更严。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全县烟叶产量下降到375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六七十年代,桂阳人民探索并首创烟稻连作制,即烟叶收割后,在烟田里再种植一季水稻。1975年,县烤烟生产管理局刘城燎、唐隶华在太和公社沙坪大队上中辅生产队11.15亩冷浸矿毒田继续试验,平均亩产烟叶104公斤,稻谷424.5公斤,经济效益比种双季稻明显提高。随后,烟稻连作制在全县普遍推广。1980年,新华社记者发表文章:“桂阳人民创造性地利用这种田(冷浸矿毒田)搞烟稻连作,获得(粮烟)双丰收。湖南省有关部门正在将这一经验向全省推广。”中央领导和省领导先后就此文作了批示,于是烟稻连作制在全省乃至全国逐步推开。进入21世纪,桂阳纳入国家烟草局安排的国际型优质烤烟开发试点县,当年开发面积6000亩,评为全国二档,此后年年评为一档,生产水平一年一个新台阶。至2022年,桂阳的烤烟种植面积达到23万亩。
       舂陵江镇党委肖裔鹏书记告诉记者,桂阳的仁义镇和舂陵江镇都是种烟大镇,尤其是舂陵江的飞仙、十字、鼓楼、余田一带是桂阳烟叶的最早产地。近年来,舂陵江镇大力发展烤烟优势产业,深入推进烤烟产业升级,严格按照计划种植、合同管理、优化布局的指导思想,完善小丘改大丘后续工作加强烤烟管理指导,依理依法依规指导烤烟工作有序推进,烤烟种植面积逐年扩大,至2023年,全镇烤烟种植达到2.1万亩,烤烟收购5.6万担,收购均价1874元/担,经济总值迈上亿元大关,税收2104万元,超税收任务84万元横塘、下冲、社下等行政村是镇上的种烟大户,种植面积均在千亩以上,不仅壮大了集体经济,也大大增加了村民的收入。陈江村利用县财政扶持启动资金20万元,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整合闲置土地和集体土地种植烤烟,每年为该村集体经济增收20万元,还解决20余名村民的就业。
       在横塘村采访时,黎祖军书记告诉记者,每年春节刚过,村民们便开始进行烟叶种植的准备工作。经过长达数月的精细化田间管理,一片片碧绿的烟叶铺满了整个烟田,硕大的烟叶在风中摇曳,长势非常喜人,一眼望不到边到了6月中下旬的盛夏陆续进入烟叶采摘期烘烤期,烟田、烤房一片繁忙景象。2022年雨水好,阳光充足,烟叶长势非常好,是个丰收年。全村民特别那些种烟大户,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为了保障烟苗茁壮成长、烟农获得丰收,烟草站的烟叶技术人员功不可没,他们下沉烟田基地现场指导,及时答疑解惑,做好跟踪服务指导,让烟农放心种烟、安心种烟、种好烟,多项举措保障烟叶正常生长。当烟草开始收割的时候,无论是朝阳还未升起的凌晨还是晚霞满天的傍晚,烤烟现场一派繁忙景象,走进栗树下烤烟房群,浓浓的烟草香味扑面而来。为尽量减少烟农损失,保证烟叶烘烤质量,提高烟农收入,烟草收购站在各烤房群都安排了专人、专电管理和技术员的跟踪,做到每一房烟叶的烘烤都有专人跟踪,配备了当地的烤烟能手,作为现场烘烤的管理和指导人员同时,按照烟叶成熟度的要求,对烟叶的采摘严格实行准采证制度。与此同时,桂阳县烟草专卖局(分公司)在烟叶采摘之前,组织烟叶技术人员对全县所有烤房进行了全面检测检修,各烟站走村入户组织种烟大户和烟农进行了烟叶烘烤技术和烟叶专业化分级等培训工作,提高烘烤效率和烟叶质量。烟叶全面“开烤”,烟叶技术人员及时对烟农进行跟踪管理和业务指导,对烘烤出来的烟叶进行专业化的分级,确保达到收购标准和要求。对于舂陵江人来说,这片片烟叶就是维持烟农日常生活的黄金呀。
苗木青青添活力
       2023年的春天,位于岳临高速舂陵江路段台美樱花园,千亩山野上的樱花在春日温暖阳光的映照下,千树万树的樱花都盛开了。羞粉的樱花片片盛放,宛如雪花飘飞,又恰似红霞沉醉。这里原先是一片荒山2019年,通过招商引资,流转土地2000亩,经营者开始在山坡上栽种樱花,结合区域内的道路、水塘等资源,正在建设水景景观、亲子游乐、帐篷营地、房车营地、游客中心、生态烧烤等配套设施,将樱花园打造成集生态教育、生态实践、生态体验为一体的樱花文化旅游体验园。
       在距离樱花园不远的鑫亿苗木基地,放眼望去,苗木遍布山野。村民们正在装土、插苗……忙得不亦乐乎,一派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景象。记者来到舂陵江镇鑫亿苗木基地。到处都是花农忙碌的身影,他们有的挖掘苗木,有的捆扎、有的搬运,为前来批发采购苗木的客商装车。
       据了解,鑫亿苗木基地一期占地700余亩,已培育毛杜鹃、红花继木苗木和草皮各200多亩,二期扩大规模为1000多亩带动就业100余人,更大规模的第三期建设正在启动中。“我们对苗木种植前景十分看好,通过‘公司+农户+基地’的模式,带动更多的村民增收致富。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产业规模,努力培育成为本地的主导产业。”鑫亿苗木基地负责人袁爱平充满信心的说道。 而在此前,这里却是另外一番景象。春江村是移民村,20世纪70年代,因为修建欧阳海水库,175户村民全部搬迁上靠安置。由于村里荒山较多,耕地较分散,土地效益不高,村里没有支柱产业,年青人纷纷离开家乡。“务农收入不高,一年下来勉强够生活,只能外出打工了”村回忆道。
        而如何让产业兴起来、村民富起来,成了摆在当地党委、政府面前的一道考题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2017年,在广东发展的袁爱平响应政府号召回乡。“我当时了解到,我们村里荒山、荒地很多都没有充分利用起来,我觉得可以开荒种植小乔木,利用好这些闲置资源。”在当地党委、政府的帮助下,袁爱平注册成立了湖南鑫亿苗木有限公司,流转了村里1300亩荒地种植小乔木。
       通过几年的不断实践,袁爱平变成了苗木种植的行家里手,基地的苗木品种不断升级,市场销售额逐年攀升。鑫亿苗木有限公司以“党建引领带动、大户示范拉动、发展转型推动”的发展思路,也给村民提供了“出门即上班”的就业机会。村民袁福雄今年74岁,早些年,他和儿子以务农为生,一家生活拮据。如今,他将10余亩林地流转给基地,还和儿子一起到基地上班,有了两份稳定收入。父子每月的工资收入就是6000多元,家里的林地流转给基地15年,又有60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用。袁福雄家的日子越过越好,面对未来,面带微笑的他充满希望。四季常青,出门见绿,这是如今春江村的真实写照。原本杂草丛生的荒山荒地如今都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意盎然的苗木种植基地成了村民的“绿色金库”。目前,春江村年均育苗1500万株,年均出圃1300万株,带动村民就业100余人,走出了一条“生枋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路子。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近年来,生态环境建设及生态旅游的发展为花木产业提供广阔的市场。舂陵江镇看准这一市场机遇,通过大力引导致富带头人、吸引在外能人等一系列举措发展花木特色产业,探索出一条既保护生态环境又促进群众增收的绿色发展之路,全力助推乡村振兴。截止2022年,该镇已发展花木种植2000多亩,生态种植园1000余亩,有效地盘活了荒山资源,带动就业1000余人,村民年收入增加10000余元,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同步提升。
       舂陵江镇在发展苗木的同时,大力发展养殖业。养殖兔子是岩口村的一个大胆尝试。为寻找产业发展之路,村支部书记胡耀忠带领村“两委”班子成员多方实地考察,最终把目光锁定在兔子养殖产业上。该村采取“支部+公司+养殖户”的养殖发展模式,建立岩口村兔业养殖场,与江西康泰循环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签订合作协议,由公司提供技术、种兔、销售等“一条龙”服务,还与桂阳县餐饮协会建立餐饮肉兔供应合作关系,减少了市场风险。2022年,岩口村兔业养殖场每年可出栏8万余只种兔和肉兔,年收益达80万元以上,带动全镇30余户农户和九岐村等多个村参与兔业养殖,兔业养殖已成为助农增收、壮大集体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
       一业兴百业旺。舂陵江镇把产业兴旺作为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优化产业布局,提出“3+3+N”产业发展思路,采取“支部+合作社+农户”等联结方式,引导各村发展烤烟种植、水稻种植和陶瓷制作三大主导产业,兔子、生猪、鸡鸭三大养殖产业,集中连片发展蔬菜、水果、油茶、中药材、观光农业等“N”个特色产业,打造“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产业发展格局。目前,培养养殖大户300余户,建立绿色蔬菜、特色水果等种植基地30余个,形成“山上种油茶水果、山下种烤烟水稻、鸡鸭兔猪成群养、蔬菜药材连片栽”的产业布局。
       如今,通过产业强力拉动,舂陵江镇老百姓日子越过越红火,一幅幅产业振兴、村民富足的美好蓝图在舂陵大地徐徐展开。
       当然,在产业发展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比如,编业曾是舂陵江传统的支柱产业,几百年前,清口村就开始家家户户从事竹器加工,生产的竹席、簸箕等竹器精美实用,远近闻名。过去,清口人竹器加工都是在每家每户进行,没等天亮村民们就挑自家的产品着外出,走村串户叫卖。忽如一夜春风来改革开放之后,清口村的经济迅速复苏。清口人用自己勤劳的双手把一根根毛竹编织成美好的梦想。20世纪80年代初,清口人就已经带着自己生产的竹器南下广东闯天下。最初竹器生产还是家庭作坊,销售仍是走村贩卖。后来,自产自销的模式无法适应经济的发展,于是许多清口人在广东当地办厂,开发更多类型产品,采用先进机械生产。清口人生产的竹器物美价廉,深受好评。而今,也许是当地缺少原材料,也许是该产品市场出现饱和的原因,清口村的这一传统产业没有形成规模,目前生产销售处于低迷状态。
        造酒在舂陵江虽然没有形成支柱产业,但家家户户都会酿造烧酒和糊汁酒,大多都是用于过年过节自家饮用的,只有极少数人家从事烧酒和糊汁酒经营,但其规模都很小。虽然各类酒水充斥市场,开盖即食,方便快捷,价格从高到低,应有尽有。但令人欣喜的是,目前,桂阳民间水酒在保留古法酿造的基础上,在传承中改良,实现了产量化生产,产品销售到省内外。据彭广业《州志之外》记载:民国25年(1936),县同仁药店以本地水酒再蒸馏的白酒为原料,配以中药制成了虎骨追风、五加皮、五积散、参茸酒,年产二万斤,畅销省内。根据《三国演义》第五十二回赵子龙计取桂阳故事1952年桂阳县政府在蒙泉边上建立了一家县属国有企业“湘南赵子龙酒厂”,生产赵子龙品牌酒。赵子龙酒厂依托蒙泉古井的水,聘请民间师傅,先是出产瓶装水酒,之后采用金刚蔸、金樱子等野生植物生产代白酒。生产的赵子龙酒、稻香酒还送全国首届食品博览会参展。2005年青年才俊刘培弘接手赵子龙品牌2011年成立郴州赵子龙酒业有限公司厂址迁址舂陵江镇余田生态园,建起蒸煮、发酵、包装、冷藏一条龙无菌生产线,公司科研团队综合中国黄酒几大酿造工艺历经十余年时间,上千次试验,不断改进,酿造出“赵子龙黄酒”,荣获国家“专利奖”。产品为纯粮酿造,独具特色,醇香爽口,不含任何添加剂,经科学分析富含多种氨基酸,有益健康。成为湘南地区规模最大,技术和设备最先进的白酒、黄酒酿造企业。在农副产品销售市场、土特产超市开设专柜,进驻线上社区卖场……赵子龙酒业有限公司既开发了传统的黄酒品牌,也生产酱香型系列白酒,无论是黄酒还是白酒,其色可佳,其味香醇可口,还获得了“湖南老字号酒”品牌。也许品牌宣传没能及时跟上,也许是销售方法和力度不够,致使市场销售份额不大,企业效益不尽人意。

传承耕读好乡风
重教之风传古今
办学立为己任,大兴办教之风。尤其在明清时期,全县上下官民合力,各村各族择幽雅佳境,书院数量多达30多座。据不完全统计,先后培养出50多名进士,100余名举人,山东巡抚陈士杰、清朝榜眼夏寿田就是从桂阳走出去的名人雅仕舂陵江从古至今都有传承耕读好乡风,明朝进士曾瑀、汤大就是从这里走出去的贤达名仕。铁炉行政村的牌楼下自然村仍存的官厅就是清朝道光年间后人为纪念曾氏先祖建造的,它的作用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作为村中的公堂屋,用来作义务学校的。当然它不是国家来承担师生的费用,从现存的《义学碑记》中可以诠释,当时维持学校运转的是靠村中为“义学”专门准备的公田,还有族人的捐助。
       明、清时期,舂陵江各村设有私塾、家塾或村学,还设立义学。位于下冲行政村的鉴湖书院这所名震湘南的古书院是清同治十一年(1872)创立的,它曾经是桂阳及周边蓝山、嘉禾、临武、常宁等地读书人开启心智、追逐梦想的人文殿堂。书院有学田数百亩,作为教书先生的工资和学生学费的来源。   
       民国时期,舂陵江较大的村落一般都建立国民小学。 民国二年(1913)办黄土、柏家小学,民国五年(1916)办九歧小学,民国九年(1920)办石马、车溪、五一、朱李、塘边、双林、苗元、星塘小学,民国十年(1921)办茶林、淡家坊、稿家小学,民国十五年(1926)办蔓池小学,民国三十年(1941)办东风小学,民国三十七年(1948)办山下边小学。
       舂陵江是教育大乡,也是教育重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教育事业蓬勃发展。1950年,沿袭民国时期的乡村小学。1953年鉴湖中学与县立初中合并,更名为桂阳县第一中学。1958年在飞仙建桂阳县四中,招初中学生。1959年各公社均办农中。1965年办飞仙中学,1968年办十字中学,1970年办鼓楼中学。1972年七里坪办子弟学校。1975年开始小学不出村,初中不出大队,高中不出公社,各自然村都办有小学,各大队都办有初中,各公社中学都设有高中部。但由于大量使用民办教师,教学质量不高。1977年桂阳四中始招高中生。1980年起十字、飞仙、古楼、4所中学不再办高中,只办初中,村级小学不办初中,只办小学,四中开始招初中生,成为完全中学。1986年为缓解鉴湖中学校舍不足问题,在余田锰矿办鉴湖中学分校。1993年桂阳四中停招高中生。1996年鉴湖中学、古楼中学停办,2011年古楼中学复办。2013年飞仙中学停办。 
           2014年,
舂陵江镇有县属中学1所,乡镇中学2所,中心完小4所,村小39年,幼儿园15所。中小学的密度分布,教育事业的发展,让全镇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达到百分之百,初中入学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六以上,高中升学率也在百分之五十以上。

       在舂陵江镇,中心校本部实施的是半封闭式管理,中学校区是全封闭校区。学校制定了教师查堂制度,教师考勤制度,管理人员值班值日制度,寝室教师值日制度,食堂值日制度等,并落到实处。每年的3月和9月开展“安全教育月”活动,对各类突发事件有应急预案,提高了应急能力。主动沟通、协调、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学校安全工作,合力构筑“学校特别安全保护区”。在县教育局和镇党委、镇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宽带网络全面覆盖中心校和中学部校区,网速全面提速到40M宽带,中心校有电脑机房,中学部教室有多媒体教学电脑和电脑机房,各个办公室能通过电脑办公。学校在建设硬件的同时,把人文校园定格为合格的新含义。让校园内的名花名木,发挥园、林、 树、路的使用功能、审美功能与教育功能和谐统一。在所有建筑内,走廊里、房间中精心设计布置了古今中外的名人名言,校风校训、文明标语等,为了更好地建设人文环境,各学校还专门建立了学生读书专用阅览室,让学生在这里触摸中国文化的博大胸襟。在舂陵江无论你走进中心小学还是中学部,那绿樟翠相映成辉,和谐优雅的校园环境,伴着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会让你感到无比的惬意与欣慰。灿烂而独特的校园文化让人叹为观止,校园的树荫下设置了造型独特的“椅”“凳”,供学生和老师们在课间交流学习、探讨问题、休憩身心,让老师和学生都能找到自己心灵的港湾,无时无处不感受到学校的文化教育气息,正是这种细致入微、由表及里的环境和潜移默化的文化感染,引发了师生共鸣,获得师生的认同,从而形成了学生对学校的认同感和感恩情怀。
       在舂陵江镇,办学成绩突出的鉴湖书院即后来的余田中学,民国以前,从鉴湖书院就读后来成为名人雅士的众多,因为历史资料很少记载而无法表述。但新中国成立后从那里毕业出去的学生有湖南大学教授李全华、湖南省荣誉社会科学专家、湖南师大教授刘城淮、东北大学教授刘君堂、怀化玻璃厂厂长罗建章、中山医科大学教授刘培琼还有高斯贝尔数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潭爱。这些学子的成就,书院办学100多年来的骄傲。
       办学成绩斐然的还有桂阳四中。桂阳四中,地处桂、新、嘉三县交界的飞仙圩,座落于舂陵江畔,三面环水,绿树成荫,环境优雅。校园面积6.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教学大楼、教工宿舍、综合楼、实验楼、学生公寓等一应俱全,且都是“九五”期间的新建筑。教学区、生活区、活动区布局合理。实验楼、仪器室、电教室、电脑室、语音室等配套齐全。是教书育人的理想园地。学校创建1958年,是一所县属农村初级中学。1977年增设高中部,成为一所完全中学。1993年,全县高中布局调整,学校停止招收高中生。现有教职工 65 人,其中专任教师 65 人中学高级教师13人,中学一级教师32人。有教学班 14个,在校学生 905人。多年来,初中毕业会考合格率、学生毕业率均达99%以上,优秀率、升学率居全县农村初级中学前列
       1994年至2003年,该校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国家级奖28人次,获省、市级奖140人次。1995年,学校成为县内首批认定的郴州市“一级初级中学”。1998年至2003年,该校还先后荣获郴州市“教学常规管理百佳学校”“安全教育先进单位”“规范化普通初级中学”“文明卫生单位”“校园文化建设样板校”桂阳县“教育教学工作先进单位”“双文明建设先进单位”“文明建设标兵单位”“宣传思想工作先进单位”等称号。先后被评为“省生态文明示范学校”“省校园文学大赛优秀组织奖”“市教学常规百佳学校”“县目标管理先进单位”“县教学质量进步奖”“县先进基层党支部” 等荣誉称号。2022年绩效考核中获得优秀单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只办初级中学的四中,学校领导和广大教师潜心教学,培育人才,每年毕业会考,7门课程有6门在全县排第一,另一门也在全县排第二,那些年的中专升学率为桂阳县第一名。60多年来,许许多多的学子毕业后从舂陵江走向全国,他们学有所成,并通过后天的努力,涌现出了一大批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科学家、解放军军官、大学教授、学者、作家、企业老总以及众多的社会实用人才,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出了他们的聪明才智。
       舂陵江幼儿教育初具规模和特色的为飞仙中心幼儿园。罗爱平和罗爱永兄弟于20世纪90年代先后从桂阳四中毕业,罗爱平从郴州师专毕业后去了广东发展,而罗爱永初中毕业后在本乡创办砖瓦厂。为了建设家乡,罗爱平毅然回乡与弟弟罗爱永在飞仙创办陶瓷企业。从事教育出身的罗爱平发现家乡许多应该接受幼儿教育的儿童因不方便上学而呆在家里,让他萌生了创办幼儿教育机构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弟弟罗爱永的赞同与支持。2006年,兄弟俩用陶瓷企业赚到的300多万元在飞仙圩旁边创办了飞仙中心幼儿园开始办学的规模较小,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于是,他们用陶瓷企业的收益陆续扩大幼儿园的场地。而今,飞仙中心幼儿园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是桂阳县民办幼儿园优秀办学单位”、北京领跑者早教优质教学集体单位、五福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幼儿园从最初的200多名生源于2022年扩大到600多名生源,成为舂陵江镇最大的民办幼儿园。
       飞仙中心幼儿园文化广场和大型综合玩具、悬浮地板、平板电视、一体机、投影仪、校园监控、空调等设备设施,整个幼儿园的固定资产接近千万元。学校布局合理、环境优雅,舒适宜人。同时拥有强大的师资团队,经过系统专业的幼儿教育学习培训,老师不但具有爱心、耐心、责任心,同时还具备了扎实的教学实践经验,而且多才多艺,她们向孩子们传播着先进的教育理念,用循循善诱的方法、以“玩中学、学中玩”的模式,去引导孩子,启发孩子,教育孩子,让孩子们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交往、学会倾听和谦让。飞仙中心幼儿园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业绩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可与赞赏。
古今义学意相同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城市化运动的兴起,大量农民流向城市发展,教育资源也逐渐向城镇倾斜,农村的中小学严重萎缩,舂陵江也不例外。2014年以前的5所中学缩减至1所(即桂阳四中),39所小学锐减至4所(中心校),15所公办、民办幼儿园减少至10所。学校的锐减,上学的距离无形拉远,孩子们上学极不方便,致使个别孩子产生厌学情绪而自动失学,而那些缺乏劳动力家庭的孩子、发生自然灾害家庭的孩子、长辈突发重大疾病家庭的孩子,父母因犯罪被拘押家庭的孩子......因为没有经济支撑能力而造成孩子失学的现象便时有发生。舂陵江镇党委和政府领导懂得“少年强则中国强”的道理,明白少年教育对于国家的兴旺,对于民族的振兴都具有巨大的作用。他们从清朝及民国时期镇域牌楼下村和鉴湖书院依靠族上公田和族人乡绅捐助举办义学的做法中受到启发,多次找县领导,力争将社会慈善公益学校办到舂陵江来。功夫不负有心人。2019年8月,桂阳县委县政府领导同意将桂阳县苦志育才学校落户到舂陵江
       桂阳县苦志育才学校是在政府主导下,发动社会力量主办,专门为困境儿童集中育养而设立的九年一贯制全免费寄宿制慈善公益学校。采取政府支持,社会募捐的方式办学。学校财务透明,每月在公众号公布,通过三级学校运营保障(教育局监管、民政局监督、审计局审计),以“政府指导+社会监督”的原则保障学校规范运营。入学条件是:孤儿或事实孤儿;父母一方丧失工作劳动能力(意外、疾病、服刑等)另一方出走、失联或改嫁等家庭,孩子无力抚养或无实际抚养人。学校为困境儿童提供全部免费的学习和生活条件 ,陪伴孩子们度过人生中最艰难的日子,使孩子们能安全、健康、从容、有尊严的成长,成为政府儿童保障体系有力的补充。学校于2019年8月正式开办,2023年季开学有1--8个年级、8个班级,212名学生,其中孤儿或事实孤儿42人,父亲残疾或患重病的71人,母亲残疾或患重病的64人,父亲死亡或失联的55人,母亲死亡或失联的15人,母亲出走或改嫁的116人,贫困户和低保户97人,留守儿童48人,服刑人员的子女14人。受益的帮扶困境家庭140户,其中,一个子女就读的困境家庭87户,两个子女就读的困境家庭43户,三个子女就读的困境家庭10户。   212名学生中,其中舂陵江籍的孩子共有112人。
       办学4年来,校长王勇带领教职员工走遍了桂阳的各个乡镇,走访了200多个家庭,扶助了210多个困境儿童,帮助了187个家庭。秋季开学的当天,编辑们走进苦志育才学校似乎看不到孩子们最初迷茫无助的眼神和木讷的表情,而看到的却是孩子们眼里有光泽,脸上有笑容,心里充满爱,活泼开朗的样子,让编辑的内心感到无比欣慰。

爱心助学促发展

       “非常感谢乡亲们的鼓励扶持,进入大学后,我会更加努力学习,争取成为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才……”8月21日上午,舂陵江镇星堂村举办2023年教育基金奖优助学发放仪式,为当年村里考上大学及高中的18名新生发放奖励金,拿到奖励金后学生代表罗慧兰激动地说。

       近年来,舂陵江镇以抓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坚持党建引领,紧扣“围绕党建抓教育,抓好党建促教学”工作思路,注重以学习为抓手、以制度为保障、以促进发展为标准,指导各村不断把党建势能转化为教育发展动能,全力推动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仪式上,星堂村党支部书记罗泽干、轩辕基金理事会会长彭建华为获奖学生颁发奖励金,并送上了真诚祝福,祝贺各位学子考取了自己理想的学校,希望他们在新的校园里继续努力学习,将来为建设更加美好的家乡贡献力量。
       据悉,2013年星堂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星堂村轩辕教育基金会。11年来,在舂陵江镇党委的指导下,星堂村党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捐赠,并积极联系本村在外知名人士以及村民,累计捐款达1000余人次,筹集资金共40余万元,共资助学生184名。2023年星堂村考学共计18人,发放助学金29900元,其中大学本科8人,专科2人,职中1人,高中7人。
       舂陵江镇具有重视教育的传统。镇党委一班人深知:只有重视农村教育,才能培养更多的人才,才能更加有利于农村整体经济的发展,才更有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19年,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举措,也是顺应舂陵江人民群众对教育的期盼镇党委发起成立舂陵江镇专项教育基金办公室9月30日,在桂阳四中举行了舂陵江镇专项教育基金办公室成立授牌仪式暨募捐助学大会大会现场爱心如潮,郴州市高斯贝尔有限公司、湖南天人合一健康产业有限公司、长沙广亮环境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举牌认捐50万元、10.6万元、10万元,爱心人士陈瑞祥、欧阳璋、袁四杏、欧阳占荣各捐款10万元,汤鸿捐款5万元。据不完全统计,大会现场共有91家爱心企业、爱心单位和497名爱心人士为舂陵江镇专项教育基金办公室捐款,捐赠金额达319.65万元并为270名受助奖师生发放助学金81800元。爱心人士代表刘潭爱、雷衍飞、陈瑞祥、张锦赋、汤鸿分别发言。他们一致认为:舂陵江专项教育基金办公室的成立,是惠及全镇人民的爱心事业,是促进全镇教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里程碑。大家纷纷表示今后将联络更多的爱心企业和爱心人士来支持家乡教育事业的发展。
       来到镇专项教育基金办公室负责人告诉编辑,5年来,专项教育基金1314名受助奖师生发放助学金共计1374186元。离开时,镇党委书记肖裔鹏表示:舂陵江镇将用持之以恒的实际行动,传递公益事业,进一步拓宽资金筹集渠道,丰富助学载体,营造浓厚助学氛围,让更多学子得到助力、鼓励和温情,为国家输送更多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我们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教育任务,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充分发挥学校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以“闯”的精神、“创”的劲头、“干”的作风,用党建引领高质量教育、努力办好村民满意的教育。

创业蓄能建家园

       此刻,站在记者面前的这位中年壮汉仍是一副典型的农民模样,他叫李飞,现任舂陵江宏飞陶瓷有限公司董事长、桂阳陶瓷协会会长
       宏飞陶瓷有限公司是目前舂陵江和桂阳县规模较大的一家陶器生产企业,李飞是该企业的创始人他家世代都是制陶人。
       李飞曾上山养过羊、下河挖过沙,外出打过工还在乡村教过书,但是家乡丰富的自然人力资源和陶瓷业广阔的市场空间吸引了他的目光,2004年,他毅然回乡办起了陶瓷厂,决心将飞仙制陶这门传统老手艺进行传承发展。
李飞是个脚踏实地干事业的人,在他的苦心经营下,他的陶瓷公司以跨越的速度向前发展,不久,从最初的一条生产线扩大到现在的三条生产线企业员工达到160多人,2022年,公司的年产值跨过2000万元大关。李飞在不断壮大陶瓷实业的同时,又将目光投向了水电事业,在舂陵江上,他利用丰富的水力资源投资办起了两家水力发电公司,同样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收益
       舂陵江镇共有13家陶瓷生产企业,22条生产线。这里生产出来的陶器制品占有全国粗陶市场的半壁江山。为有效整合资源,合理开发利用,2012年,李飞牵头组织成立了桂阳陶瓷协会,全镇所有陶瓷企业均加入其中。2016年6月,在刘柏贵和他的倡议下,湖南舂陵江亿恒达陶业销售有限公司应运而生,全镇陶瓷实现统一销售为做大做强舂陵江镇的陶瓷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李飞是一个知恩感恩的人。他深深懂得,自己事业的兴旺,效益的获取,既离不开党的富民好政策,也离不开家乡父老乡亲的参与扶持。2017年,他所在的陶源村正开展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美丽乡村建设,在启动资金遇到困难的关键时刻,他毅然投入500万元,及时解决了资金紧缺的瓶颈。2018年开始建设官田大桥,耗资700多万元的大桥于2019年建成通车,结束了困扰官田人祖祖辈辈无桥通过舂陵江的历史。2020年,多种大型建筑机械通过官田大桥,开进陶源美丽乡村试点项目官田新村建设工地,53栋106户的官田新村于2021年底在热烈的鞭炮声中落成。看着乡亲们陆续喜气洋洋搬进别墅的时候,李飞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为村民做慈善公益事业成为了李飞的习惯,建于明清时期的本家李氏公祠破败不堪,族人提出重建,他提供50万元给予修缮。七里坪村贫困子女梁树红考上湖南师范大学因交不起学费而上不起学。李飞得知消息后,立马前往支助6万元,让梁树红顺利地念完了四年大学,2022年毕业后回到家乡桂阳一中担任高中教师。
       10多年来,李飞还陆陆续续支助了10多万元用于本村和周边村庄道路、公祠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受到了广大村民的赞誉。

山水秀美古韵浓

       舂陵江镇风光秀美,人文毓秀,钟水、舂水、漼水三源汇聚, 天公为这方宝地散下了好多奇山秀水。喜爱大自然的舂陵人,为美化舂陵,雕绣许多古代文化美景,深藏于青山绿水之中,使舂陵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雕塑相拥相抱,织成一幅幅美耀山川的名胜古迹。
       近年来,舂陵江镇立足本土,利用本土文化旅游资源的优势,在推进乡村建设和发展的同时也较为完善地保护和开发了文化旅游资源。在全镇统一规划下,各村不断强化文化旅游保护力度,致力于让文化旅游资源“活”起来,文化旅游“火”起来,旅游名片“亮”起来,为舂陵江镇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塑造了优势。

古老院伴舂陵

       沧海桑田,时代变迁,那些曾经点燃桂阳文明圣火的古书院,在岁月和风雨的吹打下,都不同程度受到伤损。目前,全县现存结构完整的古书院仅7座,舂陵江镇鉴湖书院和松涛书院就是其中之二。
       鉴湖  舂陵河中有一十八个险滩,第一个险滩就是小心滩。它在浩塘境内的扫村行政村,州志中就记有“扫村”是“小心”的谐音。小心滩下叫鱼湾,上游漂下来的物体都会停在这里。鱼湾下,河面宽阔,水势平缓,有桂阳南北交通的大渡口——上汾渡。南岸山上有高峰塔,塔傍有高峰庵。扫村对面就是鉴湖书院。书院其名是雷鹤龄倡建,其实是陈士杰提议的。只因陈为老夫子向朝庭报批了六品学正,仍是有其名而无其实,故动员魏喻义出资,雷鹤龄的晋家汤雨霖出地,在鹭鹚塘傍建起了书院。鹭鹚塘傍建起的书院应叫鹭鹚书院,为何叫鉴湖书院呢?那就是石笏山的水镜塘,镜即鉴,水镜即鉴湖,大了一点而已。有陈士杰所题的对联为证:“何处朔渊源,地转鉴湖成泗水;于斯堪景仰,天回塔岫作东山。”石笏山堪比高峰塔,时时景仰。鉴湖书院边建边招生,在该书院读书的被称为太学生,在周边多家姓氏的谱中作了记述。
       鉴湖书院系咸丰十年(1860)始建,同治十一年(1872)竣工。占地面积16000平方米,计大小房60间,书院坐西朝东,呈长方形四合院,东西长200米,南北宽40米,建筑面积8000平方米,砖木结构,封火山墙,小青瓦屋面为一高厚垣墙围着,形似孔庙。整个书院依山势构筑,“殿庑堂皇,规划如制”,三阶四层井然有序。有大门、讲堂、大成殿、校正厅、山长居室、鉴湖局、八角亭及天、地、玄、黄四谷仓等,共四进。中轴线上自东而西依次为:照壁、大门、文昌阁、大成殿、崇圣殿。
       大门前设有照壁,照壁与砖砌围墙相连形成院落。院门设于南北两端:南门额书“净域”字;北门额书“贤关”字,二门有石道连通。自北门进,是一空坪,为一条贯通东西门的石板路切分为大块,路左设花池,路右为书院门前的石级分为小块,东西各有古柏株。此为第一层。登石级便是书院大门,大门两柱有木质阴刻对联一副:“何处溯渊源,地转鉴湖成泗水;于斯堪景仰,天迥塔邮作东山。”门顶匾额镶嵌着清光绪九年(1884)山东巡抚、户部侍郎陈士杰书写的“鉴湖书院”4个大字,笔力遒劲,玲珑隽逸,金光四溢,至今完好无缺。大门前两旁的一对“石狮戏石鼓”,颇有气势。
       从大门进去二重木门。大门左耳环是书院主持人办公、住宿之所,右耳环是“鉴湖局”所在地。自木板门进,中有条石大道贯穿,文昌阁则建在十字交叉处,为亭式建筑,下部四方,上部为八角亭,三层重檐,飞檐翘角,攒尖顶,亭高四层,约10米楼阁正右悬挂着“高山仰止”匾额。亭前左右设有花池,环境清幽,四时繁花似锦;亭后左右花池各栽桂树一株,绿茵如盖,芬香溢鼻。层左之厨房宿舍与层右之仓库、宿舍遥相对望,此为第二层。沿条石大道,再登石级,往里进为第三层,即大成殿。大成殿是奉祀孔子的地方。正殿上端置“至圣先师孔子之位”的牌位。
       殿前殿后,均为花池。殿左右是自修室,每室有张大方桌,可供8人自修。沿左右两走廊登数石级进入第四层,即院正厅。正厅左右有房4间,为教务人员办公、住宿之处。厅两侧为讲学堂。登上书院背后的青云山,书院美景一览无余,尽收眼底。大成殿、八角亭、大门顶上的葫芦口与古塔顶尖恰成一条直线,可见设计者与建设者的独具匠心。
       鉴湖书院以博学、审门、慎思、明辨的治学著称,也体现出晚清桂阳学子们对思想文化的独具的精神情趣与审美取向,不管是主体建筑还是碑匾对联,或是漏窗石墩,都体现出典雅的生活情趣。教学、读书、祭祀的三大部分朴实无华,整个建筑格局给人一种清新淡雅的韵味,也给人一种爽朗怡人的感觉,引导着学子们在此勤于求学,精于养性。漫步其间,就好像步入晚清时期学子的心灵深处。孔子说:“士志于道。”几千年的儒家思想的“道”,既体现晚清桂阳学子对超越理想的精神向往,又体现出晚清桂阳学子对现实社会的入世关切。另一方面,鉴湖书院处处现出一种超出脱俗的精神追求。无论是绿波鉴湖的自然风景,还是青砖碧瓦的人工环境,都体现出鉴湖书院学子们的心灵境界。
       鉴湖书院创建后,经历一系列演变,初为名儒讲学之所。清宣统元年(1909),书院改为学校,其培养目标更为明确。以“博学、审问、慎思、明辨”作为治学修身处事之道,引为校训。民国时,先后改为大新乡中心校、湖南省私立鉴湖中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立桂阳三中、桂阳县第六完小、鉴湖高小、余田农中、鉴湖高中、余田鉴湖初中、余田初中等系列变革。1995年,余田初中迁新址,结束了鉴湖书院百余年办学历史。

       松涛书院     松涛书院地处今舂陵江镇槐江村村口右下方,“遏流而居要式,以为关水口,或以为培文风,而其中堂庑毕止要,为士人讲学之地。”罗氏宗谱记“松涛轩”,规模不大效仿家塾当庠而设。乾隆三十二年(1767),槐江先祖合十三人解囊,成立了”孔圣会“,里祀孔子。十余年后,又考虑无地以造就人才,乾隆五十六年(1791)迁出孔圣会,共相捐资,择距离村庄一里之遥的形胜近地,建松涛书院,至辛亥岁(1791)竣工,而境内的鉴湖书院比它晚了70余年。贡生秦亮撰写序文其中还记录族众捐钱、捐物者的姓名与数额,捐钱数千文、几百文不等。因主厅屋顶为厅阁式建筑,俗称”八角亭“。同治初年重修,书院现存有”重修八角亭碑“。书院围墙大门,为中西结合的建筑产物。清时松涛书院为罗氏宗族私塾,民国时改为小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开办槐江小学、槐江中学。20世纪90年代槐江中学停办,2016年修葺时恢复书院之名。

       军事要岩口   有谁能相信,悠悠舂陵江上还建有军事要塞答案是肯定的。岩口堡又叫孙家寨,叫岩口堡是为了区别孙家寨自然村。有城堡的孙家寨是原飞仙镇、余田乡与浩塘镇的交界处。孙家寨成三角形,北面靠山,两面临水。西面临水悬崖峭壁,水由北向南冲刷而出东南面山势平缓,但西面的水急转向东北,并会合由南而来的黄狮江水,涛浪滚滚。到达寨东悬崖处,水势平稳向东流去。寨东西长约500米,走水路约有4000米,寨是截住北面山向南延伸部分。山脉在寨中分为两股,东面长出一个小山包就直泻江底;西面直抵黄狮江口。寨内是一个小山窝,天然屏障出一个军事要塞。孙家只有东西两道门,用石拱成,内有门栓孔。东门修河坝取石而毁,西门保持完整,且有凉亭。两门北面筑有城墙连通,墙外乱石丛生。门外的平地狭窄,在冷兵器时代,要强攻是难以攻不下的。门外险峻,门内就平和了。上得东门的10米台阶,好象从黑暗走向了光明,可以展目眺望。黄狮江如同一条长长的白练,由南天而来,直眼前。西南面,长荒坪如同一块大棋盘任尔指点。再上得东面的小山包,往东南望去,丰加岭下,长长的丰江边上,布满了村庄。再往东顺河而下,层山叠岭,与仁义小冲下的高峰庵塔遥相呼应。回顾寨内,东西门一条大道连通,路北面是中心山包,与东门山包和西门南面的山脊,成了三点,互为犄角之势。上到中心山包,西与六合安贞寨狼烟传递,决无阻拦。燃起不同的狼烟,传递不同的信息,正是岩口寨堡的主要功能。天下太平,狼烟即止,寨堡失修。时代的久远,交通道路的,古道上的岩口堡就成为了历史的古迹。古有千金难买一笑燃狼烟,今可燃起狼烟再现当年岩口定将成为舂陵上一大旅游胜地
牌楼巍巍古村落

       古牌楼与进士官厅    舂陵江镇最有价值的古建筑就是铁炉行政村牌楼下村的进士牌坊了。牌楼下村坐落在一个椅子形的山窝中,后龙山雄伟,左右护持,群山怀抱,村前一口清水塘,一条小溪从村前流过,山青水秀,鸟语花香。按中国风水理论,这是一种典型风生水起的地方。据湖南省文物专家考证,像牌楼下村这样的牌坊属于稀有的文物实证,全省仅存10余座了。这座牌坊始建于明正德年间(1506-1521),当时皇上为奖赏曾瑀而建。曾瑀于弘治辛酉年(1501)中举人,乙丑年(1505)登进士,任四川内江县知事,后升刑、户二部主事。期间,工作灵泛,政绩甚多,深得皇上器重,特颁诏立牌坊。牌坊为木质结构,五柱三楼,高6米,宽5米,重檐歇山顶,檐下叠梁为成莲,给人以极尽奢华之感。从村前的池塘远望,牌坊方显雄伟壮观,令人震憾。楼额上书“进士坊”三个行书黑底金字,门楼背面阴刻“光前裕后”,两旁存明清维修石碑5块,碑记明万历、清康熙、乾隆、嘉庆、咸丰年间进行5次大的修缮。
       从牌坊进入,便是曾氏官厅。曾氏官厅是一座眼看就要全部毁损的古建筑,面积不大,大约70多平方米,但屋内却竖有10根硕大的木柱子,见证着主人崇高的地位。如果没有这10根木柱的支撑,恐怕它早已倒塌无存了。屋内墙壁上竖有两块道光八年(1828)的石碑,一块是《官厅碑记》另一块是《义学碑记》。从漫没不清的文字中依稀辨认,官厅始建于明朝,它是曾瑀的爷爷曾曾志谅始建的。曾志谅又是一个什么重量级人物呢,竟然有建造官厅的地位?曾志谅,字正斋,生于永乐辛卯年,殁于弘治庚戌年。由吏员官四川凉山梁山县典史,因擒虏有功,升雅州判官。而今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官厅是清朝道光年间,后人为纪念这位曾氏先祖建造的,它的作用不是为了居住,而是作为村中的公堂屋,用来做义务学堂的。舂陵江的先贤们在古时就有了义务教育,它不是国家来承担师生的费用,从《义学碑记》碑文中可以看出,维持学校运转的是靠村中为“义学”专门准备的公田,还有族人的捐助。这么重要的文物实证眼看就要毁损消失了,是多么的令人痛心呀。

       古村大坪坊   大坪坊自然村就在牌楼下村的对面。走进村中,地势十分平坦,看到古民居留存下来的不是很多,但它仍然保留着三横四纵的街道,东面简朴的古槽门还在,基本保留了古村原始的模样。村中汤氏宗祠是村人近年拆旧新建的,其宗祠戏台还是原来的旧基,明代修建大坪坊村的石碑就镶嵌在台基上,该村明代进士汤大濩亲笔撰写的碑文《鼎建大坪卜宅记》赫然在目。从碑文中了解到,大坪坊村建于明嘉庆年间,是汤大濩祖父梅岗公购地建造的。开始,村庄只有数间房屋,慢慢地又筑了土墙把整个村子围了起来。万历四十年,汤大濩做官10余年后,因父丧丁归,决定重新修建村庄。大濩亲觅工匠,烧造火砖,给村子筑上围墙,村庄道路铺上青石板,并修造好通往村外的道路,架通了连接牌楼下与大坪坊的石桥。经过两年多的时间,顺畅地把大坪坊村建成了一个美丽的宜居村落。

       古村井头   据《雷氏宗谱》记载,井头村建于明正统元年(1436),至今有近六百年的历史。位于舂陵江镇社下社区境内,距县城20公里,村东北是树木成荫的豹子岭,村西南是一片肥沃的良田。
相传,始祖志湖公下连州挑盐,在休息的时候,发现自己的一块汗帕不在身上,急忙回来寻找。他跑到这棵酸枣树下,肚子饿得“咕咕”直响,抬头一望,便见酸枣树枝上挂满了金黄色的枣子。于是,他用刀砍下一根长枝,打下许多酸枣,填饱肚子。正当他感到,看见豹子岭山凹处有口清泉,泉水清澈见底。他急忙弯下腰,突突地喝了口清甜的泉水。经过仔细观察这是块风水宝地,便决定在这里开庄立户。这便是井头村的由来。
井头村有人口400余人,50余栋古民居排列有序,建筑面积达一万平方米。村落坐西朝东,布局平整,横街纵巷,街巷铺设的青石板,光洁透亮。房屋造型为砖木结构,马头墙飞翘角,气势雄浑。
沿着青石板街从东往西走,一座四合院式的古民居。这座古庭院分前堂、天井、后堂三部分,二层楼房,砖木结构,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从大门进入前堂,左右有住房,用青砖砌墙,中间是两米宽的走廊。进天井,左右两旁为厢房,用木板隔墙。天井下有一个长方形的井池,四面用磨光的青石条砌边,用四块大青石面铺底,左右有孔洞,以便排水。后堂中间设神台,以祭祖敬神。屋顶为硬山式顶,马头墙飞檐翘角。院内木雕、石雕图案,栩栩如生。这座古屋的主人名叫雷宗璇。
        据《桂阳直隶州志》军功文武职表记载:雷宗璇官至都司(正四品)。他早年随魏喻义在外征战,也是得力干将。清光绪四年(1879年),雷宗璇随魏喻义辞官回家,开始建造这座庭院。这座古庭院经历风雨沧桑百余年,神采依旧。
       井头村雷氏族人,崇武风,尚医德,行礼义,倡家训,世代相传。雷幹(雷裕幹)医术高超,善治难杂症,遇有贫者,不取分文,且以药物相赠,深受民众敬佩。
       井头村还出现过桂阳县早期共产党员雷裕翰又名雷翰,生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6年)。雷翰在鉴湖书院读书时,就深受新文运动的影响,接受进步思想。1922年,他考上湖南省立第三师范学校。雷翰在该校读书时,先后参加了湘南学联、旅湘学友会等进步团体,较早地接受马克思主义。据《桂阳党史》第40页记载负责西河区农运(今余田、十字、古楼、樟木一带)的县农协委员匡黎光和东河区(今飞仙、浩塘一带)的雷崇周、雷翰等30余人,建立农民自卫队。1927年,组织农军数千人,兵分两路,一路经东河区的何家村、陈家村,一路经丰加圩、史家桥,进入飞仙桥捣毁西河团局,缴获一批武器,让全县农民运动顺利发展起来。1928年,国民党桂阳当局组成清乡队进行“剿共”。桂阳城乡笼罩在一片血雨腥风中。据《湖南清乡总报告书》记载:1928年,全县被省清乡督办总署通缉的共产党员就有63人,雷翰便是其中之一。雷翰被迫在外隐姓埋名多年。后来,在廖汉文的暗中帮助下,他到县救济院任中医科医师,成为桂阳著名的中医专家。
       你瞧,村后那棵七百年的古老酸枣树见证着井头村的往事烟云也护卫着井头村族人守土拓疆,世代荣昌
青山莽莽耸古塔
        塔建起源于印度。公元1世纪前后,随着佛教传于中国,塔建也在中国兴起。明清时期,塔建在湘南地区盛行,这时建塔不仅为了供奉佛祖和寺内有名望的老和尚,其用意有所扩大,可以用塔镇妖辟邪、镇风、镇山、镇水,或弥补本地名胜、风水秀气的不足,振兴本地的文风。名称大多叫文峰塔、文星塔、文宝塔或风水塔。
来到舂陵江远远就能看见文峰、青云两塔巍巍傲立在舂陵江畔。

       清溪文峰塔    舂陵江镇境内,与嘉禾、新田两县交界处,有一个桂阳县第一大行政村,四周青山环绕,村中一条清澈的小溪淙淙流过,故名清溪,现称清口。该村雷刘两姓和睦相处,姻缘共邑,开庄辟业,历八百余载。
       清溪村西面的小山头立有一座雄伟的古塔,又称文峰塔。此塔为七级八面。据史料记载:清溪村文峰塔建于明嘉靖年间,后来塔身破败不堪,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重修。清溪文峰塔的建造跟清溪雷氏族人是很有渊源的。
       因清溪村田土很少,雷氏族人祖辈们靠用手工制作竹器为生,已有500余年的历史。特别是用手工制作的竹席,篾片细薄,光滑平整,工艺精巧,经久耐用,甚受商客欢迎,闻名于世。当时清溪村有一部分雷氏族人挑着竹席、米筛、簸箕、竹篓等竹器沿着盐道南下广东进行交易,一代一代人积累了巨大的财富。这样,雷氏族人建塔的规划。据说,明嘉靖某年,清溪雷氏家族的族长,请来一位水风先生,发现清溪离钟水(舂陵江上游)不远,其地形如船状,西面依村的小山头不高,有坏风水,没有撑船的船篙,容易翻船,不利于族人平安。于是,雷氏族人商议,成立建塔首事会,在西边的小山头修建文峰塔,以塔作船篙撑船,避免翻船,保佑村人平安。这便是清溪雷氏族人建文峰塔的由来。
       清溪文峰塔台座为青石筑砌,门首嵌有一块青石匾额,题刻“文峰塔”三字,苍劲有力。塔身中空,靠右边有通道,有阶梯可绕至顶层。每层有券门,塔心圆顶券拱。层与层之间飞出短檐,檐下无斗拱,仅有用青砖砌出线三道,出线上又用花雕青砖叠砌成三角立体形状,以承托出檐,转角微向上翘。塔顶置有打磨过的石宝瓶。此塔内柔外刚,稳重大方,建筑工艺独特,文化底蕴深厚,是湘南研究明代古塔建筑中的活化石
       清溪文峰塔历经四百余年的风雨沧桑,有倾塌之危。为了抢救文物,省市县相关单位及部门给予扶助资金38万余元,乡贤和在外知名人士及清口村民共计200余人共捐资80多万元。2014年5月由清口村楼屋下无偿提供建设用地,经村委会和爱心人商议,成立了理事会,负责修缮工作的管理事务,报请桂阳县文物管理局同意,由湖南省金梁文物有限公司负责设计和施工,于2016年6月竣工,确保了文峰塔原貌的恢复和塔体的安全质量。为充分展现文峰塔的社会价值,方便游客观光、休闲,增建了文峰广场、同心亭、放生池、石雕围栏和水泥公路及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使这座身居乡野的文峰塔焕发青春,雄伟壮观,成为清溪古村一道亮丽的风景 
       登上文峰塔,风光无限重新焕发青春的古塔形似巨笔,直插云霄,以天空为画布,描绘岁月的沧桑。巍峨屹立的文峰塔,既是清口古人智慧的结晶,也是清口崇文重教的见证,更是飘泊天涯的清口人心里无法抹去的乡愁!
       车溪青云塔   青云塔位于车溪村南的塔山顶上,西北面山麓200米处是舂陵江为镇舂陵江水妖怪,为明代晚期建造。塔身楼阁式,砖石结构。七级八面,高约22米。塔基为青石条砌筑,第一层高3.3米,每边外长2.55米本。覆钵为青砖平砌,塔刹置青石葫芦。塔身中空,但无梯可上。历经300多年的风雨侵袭,今保存完整。
       而今依然耸立的文峰塔和青云塔,是舂陵江人的祖先用智慧创建的丰硕成果,对考研舂陵江传统文化、历史文明古建筑工艺提供了丰韵的实物资料。

记忆最深古圩市

       自古以来,舂陵江是该镇连通各市县的重要水上通道,航运便利带动了镇域商贸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镇域人中口迅速增多,出现了不少圩市,有名的圩市有金盆圩、十字圩、古楼圩、理坪圩、吉利圩、余田圩、太平圩、古陇圩(飞仙圩)。明清时期十字圩比较繁荣,民国时期飞仙圩、理坪圩、太平圩比较繁荣。飞仙圩以陶器、鱼市出名,理坪圩以米市和竹器出名,太平圩以米市和烟草出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飞仙、十字、古楼、余田均设有食品站、代销合作社、粮站,供应生产生活资料和收购农副产品。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飞仙、十字、古楼、余田等圩市出现私募超市、餐馆、宾馆、药店等。1988年后,镇域保留了飞仙、十字、古楼、余田、金盆、理坪6个圩市,其他圩市予以撤停。
       而今,镇域明清古圩市的砖瓦亭全部改建成了钢筋混泥土农贸市场,唯有飞仙圩、金盆圩和十字圩仍保留了古圩市老街,太平圩虽然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予以撤停,却还保留着古圩市和古圩市老街的旧时模样。

     飞仙圩   飞仙曾名古陇圩,S形舂陵江隔开的飞仙北半岛原本属黄土张家的地界,南半岛则是古陇萧家。古陇因其位于桂阳、嘉禾、新田三县交界之处,是三县交界地食盐、布匹、农具、南杂等货物的集散地,地理位置相当重要。飞仙墟座东南朝西北,属于肖家的地界上,但建圩却是黄土、肖家、洞尾、长隆四村凑资建成的。人丁辐辏,自然而然就成了圩市。虽说古时漕运发达,但舂陵江一江之隔还是对古陇圩的发展是一个较大的制约。在飞仙桥建成之前,古陇圩的贸易人流远比不上其近邻的十字圩。舂陵江北岸的百姓要到古陇圩赶集要通过龙泉湾和柏家渡江而来,飞仙桥的建成使古陇圩繁荣了不少。桥建好后,飞仙作为桂阳西部中心地理位置的特点就开始显露出来。黄土与柏家渡这两个漕运古村琢磨着另建一个圩市,机智的人们在飞仙桥靠近黄土这半截桥建起了风雨亭,把飞仙桥改造成一座花桥,可惜只是半座花桥,黄土、柏家两村没有足够的资金把它全部改造成一座完整的花桥。桥面就被当做了圩市,黄土与柏家人把它命名为“德义圩”。这个圩市一建好,就有黄土、柏家的部分村民搬到这里来建铺子,形成了临江北的一条铺面小街。为了使圩市更加热闹,黄土、柏家两村又为圩市雕塑了关公财神爷,立于桥的正中,以帮助人财运亨通;桥东面现在桂阳四中大门口处建起了戏台。每年秋收农闲之后,临圩的铺面店主、圩市摊主就会凑资请嘉禾的戏班来唱戏。古陇、德义两个圩市紧挨在一起自然会有些纷争。于是两圩达成协议:古陇圩集流舂陵江南岸的交易者,德义圩集流舂陵江北岸的交易者。几乎就在德义圩建圩的同时,古陇肖家从事漕运的土豪和长隆张家的富户纷纷在舂陵江南岸建起了临江铺子,形成一条长约一里的街市,古陇圩也迁建到现在的飞仙农贸市场处,古陇圩也被飞仙圩这个名称所替代。每逢圩日,大桥上、街市里、圩场上,无不人来人往,人头攒动,熙熙攘攘,好一幅《清明上河图》。到今天,这些老店铺大多仍未拆毁,仍在经营各种各样的生意。现存古民居80余栋,总占地面积2平方米,临江而建,呈“一”字形有序排列,街巷分横一街纵八巷布局,铺设青石板路面,显得光滑整洁。房舍造型为砖木结构,山墙威竣,飞檐翘角走在老街上,让人感觉古韵依然

       古楼圩   古楼圩以旧时一栋三层木质楼而得名,位于桂阳县西部,东、南、北面与十字、六合、飞仙接壤,西邻新田县大坪塘镇。古时,是新田县郴州的必经之路,也是入桂阳境的第一站。由此过十字圩、余田,经上汾渡过河由仁义进入桂阳县城,是新田至广东连州挑盐的古道。
古楼圩现址原是一个小村庄,清初便在此立圩。圩亭是周边陈、谢、王、罗、侯等几个大姓合股建成,有的是一个姓氏族人为一股,有的是多个姓氏组合为一股,还有的是个人捐资兴建,圩亭属公有财产。建好圩亭后,在圩亭周围划出地皮,分给会首的族人建设商铺。古楼圩离舂陵河、漼水都很近,周边秀峰环抱,环境宜人是古郡桂阳现存不多的古圩场之一。
       走近这座曾经繁华的古老圩场,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历史气息。圩以戏台为起点,呈“⊥”字形分为上街和下街。下街是一条东西走向的古老巷道,长约200余米,宽2米余,路面是石板铺成,被磨得。巷道两边商铺林立,当街铺面纵向很深大部分建筑为板门阁楼式,有的建筑雕刻精美,有的相对简陋,均为砖木结构,铺面一楼的前面是活动的门板,那是为方便顾客开的,斑驳的木板拆下、装入,已被磨得圆滑光亮了。古商铺是典型的明清建筑风格,青墙灰瓦,屋顶均为硬山顶、两面坡式,少量建筑保存清代时期的波涛脊瓦。前面是叠梁式的木质结构,条石门槛,雕花窗户,雕梁画栋阁楼,木质屋檐和横梁的接口处也雕刻着精美的图案。一般的房屋檐口挑出80--100厘米,可避雨遮阳。有的临街商铺楼阁露出街心,以木柱支撑,楼下是过道,条石嵌边石板铺面,方便赶圩人下雨时购物。加上小门、大堂、天井、屋与屋之间的深窄小巷,错落别致,显示建筑格局的古朴典雅,别有情趣。
商铺有许多“老字号”铺面,如药材铺、客店、杂贷铺、打铁铺、布店等,数不胜数。一些商铺采用进阶式的设计,后进要比前进高出一点,取其意为进门步步高升。这条纵贯古圩青石板路,流淌着不朽的回忆,记录下当年商客来往的繁华景象
       古圩由上街圩亭组成,现在保存4个南北走向古圩亭。圩亭为方形石柱支撑,上为木梁、灰瓦的亭顶,亭顶均为硬山顶、两面坡式。石柱的底端凿有方形小洞,可以闩入木料形成栅栏。每隔几个石柱上,就凿有方形凹面,那是作为碑刻存在。西面一石柱上刻有“西中吴姓”“会首”字样。其中“西中吴姓”为右起横向雕刻;而“会首”又是右起竖行雕刻。与之不远的石柱上,有一行较为明显的:“地名槐子江罗昌虎妻李氏闺名Δ梅施石ΔΔ”文字。据考,槐子江(罗姓)是相距数十里余田乡的槐江村,是余田金盆圩的会首之北门边缘的石柱碑顶端右起横向是“均上下房亭碑”字样;左边落款是“乾隆伍拾柒年十二月”可以肯定是建造圩亭日子。
       古楼圩场很繁华。在圩场的铺面中,百货俱全,四方云集,新田、嘉禾等县常有人往来做生意,商贸活跃。上市物品繁多,尤其是猪、牛、农具、陶瓷等,各类禽畜物品划定区域经营。据当地人说,该圩场三天为一圩,逢圩日时,圩内人声鼎沸。四个大型圩亭内有米行、肉行,杂货,竹器行等摊连摊,交易者成百上千,好不热闹。古楼圩的猪行很有名,周边的十字圩、古垄圩,还有较远的洋布坪(今洋市)、东城圩等地猪贩子和农家人常不辞劳苦,来此买猪。露天圩场设在今古楼中心完小现址的稍下方,那时人合抱的大樟树,作为牛行、猪行使用。
       从圩亭折回,沿古巷往下走不过百米,就是巍峨古朴的古戏台。这座古戏台有过修补的痕迹,但是整体面貌基本没变。戏台为歇山式屋顶,飞檐翘角,庄重中透着秀逸。梁柱之间的接口均为精致的木雕,艺术价值极高。楼台分前、后两部分,后是一栋两层楼的古房子,雕花矮窗,是化妆室。前部是戏台,正对广场,用条石围成,两根木柱支撑。前台屏门为木质门,正中有“一曲薰来”匾额,字体苍劲有力,圆润流畅;左、右门各有“出将”“入相”门匾。戏台下前面的墙上嵌满石碑,可以辨认出“新建戏台碑”“乾隆年间建台”等字样,与圩亭石柱的碑文几乎一致,可以肯定是古圩、古戏台的始建时间。另外的石碑上有“道光二十二年再修”“光绪八年重修”和“劝诸贞珉,以垂不朽”字样,还有捐资人姓名等等。
       古楼圩戏台,在舂陵江镇甚至在桂阳全境都是有名气、有底蕴的湘昆古戏台。湘昆,今郴州市有湖南省湘昆剧团,他的前身就是桂阳昆曲(桂阳土昆)。《中国戏剧志》《湖南省地方剧种志》都有记载的。1956年2月,梅兰芳大师给桂阳的土昆赋名“湘昆”。清乾隆年以来,舂陵江镇的昆班、昆曲艺人名角可谓星光闪耀。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福昆文秀班”在桂阳起班,班主是江里村人、昆班净角郑光福;距离古楼圩几公里之遥的久长村就有两位著名昆班班主、名角侯文保和侯文彩。
       1999年在老圩场附近新建古楼市场后,这个古老的圩场逐渐被边缘化,已失去了往日的繁华。现代文明浪潮的涌进,古老的铺子大多已没有了旧时繁华的商业气息,青砖瓦房渐渐被现代楼房包围,一部分旧房亭改建成贴满瓷砖的“古宴楼”,靠近圩场的黄金老铺面也有了时尚的装修,老巷里飘荡着流行音乐,“农家示范店”给古老的古楼圩注入了新的气息,古老与现代在古楼圩上交织着……


       金盆圩    金盆圩位于余田圩南向2.5公里处,是古代桂阳县西河、三正等乡开圩最早,也是赶圩历史最长的古圩。以金盆圩为中心环绕着江龙、槐江、海塘、铁炉、板溪等数个行政村,方圆数公里内,居住着上万人口。这里田畴平整,山地宽阔,溪流纵横,宛如一片仙山乐土。金盆圩的东向有一个古庵遗址,可以看到排列整齐的基脚石,遗址朝圩场方向有一块石碑,碑文文字大多模糊不清,但其右下角落款处“元大德六年”的字样依然跃入人们的眼帘。据居住在圩上的老人回忆,金盆圩的开圩对联是左、右各7个“长”字,为金盆村李姓举人所撰,圩场上的古戏台已不复存在,只留下历朝历代几块维修时刻下的石碑。金盆圩保存下来的古巷、街门较多,建筑以明清时期湘派风格为主,叠梁木质,辅以青砖外墙,青瓦盖顶。商铺建筑结构对称严谨,采光布局合理,整体古朴典雅,线条流畅,有的商铺还用青砖辅垫地面,略显豪华。条石门槛结实厚重,石刻精致流畅。圩场中除了临街建筑外,还4个数百平方米的凉亭式交易场所,凉亭石柱呈椎形四方体全身凿刻着花纹。时至今日,凉亭上的梁木、瓦片已无处可寻,而十数根需两人才能合抱的石柱依然巍然耸立。
       金盆圩建于元朝,在明清时代因繁华名扬省内,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还有10余年的“圩龄”。临武、蓝山、嘉禾、常宁等邻县人常到此赶圩做买卖。明清时,金盆圩固定人口达1000余人,圩场上许多“老字号”铺面,如药铺、烟铺、粉铺、面铺、杂货店、打铁店、布店、旅店等胜不胜数,圩中的4个大型圩亭,米行、肉行、器、杂货摊等摊连摊,圩市繁华,交易兴旺。金盆圩最有名气的是猪行,汇集于这里的仔猪远销湘南许多县市,而且贩、销两旺。同时,这里的米行、盐行也远近闻名。大米来自四面八方,每圩都有数千斤的成交额。盐则是从沿海产盐地或是从桂阳县城周转肩挑而来,远销嘉禾等地。该圩场三天一圩,人流量极大。一些开商铺的老板为了使圩场的人气和生意更旺,经常选择节日时从蓝山、郴县等地请来戏班到圩场来演出,那些日子,离金盆圩几里外都可以听到圩场内传出的器乐声和人喧声。金盆圩的热闹带动了当地食品加工行业的发展。因为有戏看,赶圩者或呼朋唤友,或全家出动。这里的人不管是谁,都很讲究面子,更何况是面对色泽缤纷、香味四溢的圩场小吃呢。如今圩场虽然停办了,圩场周边的民房内外还散落着加工米纷、面粉的石磨,圩上仍然还有面条、油炸食品的老字号个体户在从事米粉、面粉食品的加工,而且口感极好,销量非常红火。


       太平圩   太平圩位于舂陵江镇社下行政村治下的太平自然村旁。据考证,太平圩市建于清初,因为明清时期有大量的外来人口迁入太平村周围,从而成为了雷、胡、萧、邹四大姓氏群聚。随着商贸的繁荣与发展以及村民生活的需求,不自觉地在太平村中摆摊叫卖自产的生活生产物资与农具。久而久之,雷、胡、萧、邹四大姓氏的乡贤和知名人士商议,捐资在此设立圩市。由于当时的圩市过于简陋,场地狭小,不方便村民商贸交易,当时的乡绅和富户人家便纷纷捐资于同治年间重新修建了太平圩市,并在圩市末端修建了戏台,每逢佳节或大喜之日,请来当地或外地戏班前来演出,观者上千,热闹非凡。街道原驿道而建,呈“1”字形有序排列,街巷分一街纵巷布局,铺设青石板路面,显得光滑整洁。房舍造型为砖木结构,山墙威竣,飞檐翘角。横街纵巷两旁建起了杂货店、才缝店、理发店、米铺、药铺、伙铺、铁匠铺、饭馆等。清末,官府在太平圩设立了甲乙类信柜,民国时期,政府在太平圩设立了邮政信柜,太平圩成为了桂阳县连接嘉禾县最繁荣的圩市。
       中华人共和国成立后的前30年,太平圩市仍然热闹而繁荣。20世纪90年代初,由于镇域建置沿革的变化,太平圩逐渐潇条直至20世纪末彻底废弃。近年“百日攻坚”专项行动中,有人曾提出拆除该圩场废旧的建筑物,在驻村工作队和该村在外知名人士雷衍飞等呼吁下,古圩场作为文物最终以保留。太平古圩场和古戏台因荒弃30余年,已破败不堪,雷衍飞忧心忡忡,个人出资对其进行了整修,让太平圩和太平圩古戏台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古桥傲立跨舂陵
       舂陵江镇有一座石拱桥,叫飞仙桥,它是桂阳县第二大石拱桥,也是目前整个湖南省仍在作为公路桥使用的古代七拱石桥,该桥2002年被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飞仙桥位于舂陵江镇飞仙村,横跨于春陵江一个S形的中心点上。始建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宣统元年(1909)竣工。全长110米,宽7.1米,七个拱跨各11.7米,高12.3米,两边条石护栏。桥面建风雨亭,亭长30多米,亭为木结构,两层垂檐,盖小青瓦,亭内有神台。风雨亭雕梁画栋,刻工细腻,精美而不失古朴,桥、亭宏伟壮观。民国十三年(1924)、十七年(1928),两次暴洪,冲垮桥亭及护栏,均在翌年由附近村民捐资修复。飞仙桥历经100多年的风雨沧桑,是湖南省唯一一座仍在作为公路运输的石桥。1964年修建桂阳嘉禾公路,从桥面通过,桥亭不得已被拆除。桥基、桥台用水泥沙浆加固,壮观不减当年。该桥的名字来历与一个传说有关。相传,这座石桥修建时,因舂陵江水势汹涌,筑砌到第五拱时,无法建成。恰在这时,一位白发老人挑担豆腐过江去卖,见施工的石匠吃尽苦头,便把豆腐抛向江中,水面出现基墩。观望的百姓,无不惊奇。当众人要拜谢老人时,只见金光一闪,老人飞天而去。众人才发现是有仙人帮助架桥。为了纪念这位仙人的功德,这座桥便取名为“飞仙桥”。当然这只是传说而已,其实它的命名原是古陇村后的仙人脑自古就有仙人架桥的传说

       2012年出于安全考虑,桂阳县公路局对飞仙桥进行了桥墩加固和桥面、护栏改造,基本没有改变它的原貌舂陵江上游的一道壮丽景观。

 
乡韵悠悠古宗祠

       明清以来,由于桂阳洲的文化、教育、艺术进入大发展的高峰,各项事业需要一个开展活动的平台,这样就促使祠堂建筑结构的改革。其他各地的宗祠仅限于祭祀集会之用,而桂阳的宗祠,却推向一个综合体的布局,既用于祭祀 、集会,也开展政务议事、设宴酬宾、开馆教学、娱乐演唱。数百年过去了,而今在舂陵江镇完整保留着曾氏宗祠、汤氏宗祠和宗祠等多座宗祠,而且,有些宗祠都保存有戏台、书舍、殿堂等配套设施,成了村中凝聚人心的文体活动中心。
       在舂陵江镇的大莲村大染自然村目前仍保存着明代刘氏宗祠古戏台同时还分别在槐江村、茶林村、九歧岭村保存着罗氏、欧阳氏、王氏、谢氏4座清代宗祠古戏台。这些宗祠古戏台虽显陈旧,但文星高照,对联、壁画光耀满堂。走进愁下村,一幅戏台联映入眼帘:“合百代之笙簧鼓琴,或清或浊,闻人尤宜领趣;仰千古之善恶忠奸,可惩可法,睹者着意会参。”在歧石村宗祠戏台石碑上记载着这样一段文字:“公所创建于清乾隆三年,方复修于嘉庆二年,相沿至今百余年矣。栋折衰崩,瓦坠砖倾凋蔽之形,几有忝离之叹,每值龙灯花鼓登台,殊觉頳颜颊赤......”表明当时族人对宗祠戏台求修急切的心情。
       舂陵江的宗祠和宗祠古戏台,建筑工艺如此之精美,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科学艺术如此之深厚,真是一个美不胜收的艺术殿堂,是湘南优秀历史文化大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让游人观后流连往返。
古代建筑存遗迹
       清口岳飞亭   舂陵江清口村村口牌楼旁,筑一小亭,曰:岳飞亭。里面供奉岳飞神像,为村人祭祀。原亭为明清古代建筑,20世纪80年代被毁。现亭为近重建,瓷砖陶瓦,与传统文化颇有点格格不入。当然,信仰不以外观论,而只在乎一颗虔诚之心。据说,从前每逢天旱,村民焚香点炮,从亭里请出岳飞神像,一路敲锣打鼓,抬其沿村巡祭,祈求岳飞保村庄,天降甘露。清口村不以虚幻的神仙,而是以民族英雄岳飞为图腾,激励后人。足以证明清口人自古祟尚英雄,继承和弘扬岳飞“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精神。

       惜字炉   明清时期,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文字对发展中华民族经济、文化、军事、科学的重大意义,形成一种爱惜字纸的良好社会风气。桂阳人懂得尊师重教的道理,各村各户订立村规民约,严格规定不能随地丢弃文字书纸于地上让人踩踏,不能以字纸当手纸用,不能乱涂乱画。否则,就要受到惩罚。村里安排专人,负责收集和焚化残书废纸。于是,宋元时期,全县每个村在村口道旁开始兴建惜字炉。从明清时直至民国年间,全县各地建造惜字炉的气氛热烈沸腾。所建的惜字炉,全部采用料石建成佛塔式形制。这些塔身上文化氛围非常浓郁。刻有图腾崇拜的龙凤、花鸟吉祥物,文字对联非常精练。飞檐翘角,威风抖擞。立在村口道路口,一方面标志村人重文明、扬礼教、美环境、讲卫生;另一方面用以把风水、镇邪恶、驱鬼神、保平安,文明风气十分浓烈。
      这些佛塔式石料建造的惜字炉,至民国末年不完全统计,桂阳县有540余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生产建设和道路建设拆除了部分,至今尚存200余座,这是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罕见的。舂陵江镇曾经遍布数十座惜字炉,而今保留下来的只有数座而已。
       铁炉惜字炉   铁炉惜字炉位于铁炉村,清道光二年(1822)建,青石结构塔式形制。六角型,三层,高约5米。第一层每边宽0.76米。第二层每边宽0.62米,六角飞檐,攒尖顶。塔身六面有雕刻图文。第一层门边对联为“鹅群换后须加惜;蕉叶书余莫乱丢。”第二层窗口对联为“文采长天防坠口;字期过化愿有神”。
       里坪惜字炉   里坪惜字炉里坪村水口塘边,清代道光年间建造。雕凿青石塔式结构,六角三层。通高4.5米,第一层每边长0.7米,有小门。门两边石刻对联,文为“纲罗圣贤载缙口;囊括今古道文口”。炉身六面石上均雕有花鸟图案。
舂陵江镇,还有愁下村惜字炉和古楼村壇活头惜字炉为清建筑。
舂陵美食香天地
       千百年来,舂陵江水就像流动的乳汁,滋润着香火旺盛的舂陵江人。舂陵江的传统饮食文化,以其特有的民俗、特产的原料和特殊的工艺,兼收并蓄,发展创新,形成了与众不同的风味不仅色、香、味、形样样俱佳,而且营养丰富、价廉物美,同时蕴含吉祥、喜庆、吉利的喜庆之意。
       团子肉   舂陵江人过年,离不开辞岁饭,辞了岁,祭了祖才算是过年。而辞岁饭一定离不开团子肉、肉丸子、酿豆腐三样,俗称舂陵江“老三篇”。
       团子肉,舂陵江人又称“过年肉”。做团子肉相当有讲究。一是在选料上,一定要选野菜喂养的猪,选杀下来去掉下水不到200斤的猪,这种猪的肉不老不嫩。二是做法更有讲究,先是将切好的肉放在锅里和水炖,炖肉的时候还要放盐,量以不咸为准。同时,将生姜捣碎防沾锅,用酱油浸泡造色,待肉烂后把炖出来的猪油撇出,待肉冷了后再放半勺水闷干,若能加上一些黄糖那就更有风味。经过这几道工序的团子肉,香、脆、肥而不腻,吃的时候再加点自制的辣椒酱,那真是绝味。

     肉丸子   肉丸子舂陵江镇人过年节、办喜酒必上的菜肴,意寓团团圆圆的特产名肴。色泽金黄,浑圆如珠,也叫做丸子。做油炸肉丸子,首先要选肥瘦合适的前腿猪肉,洗净用刀背拍烂,剁成肉泥,伴食盐、芝麻油、生抽等佐料腌制10-15分钟后,把肉泥捏成一小个一小个肉丸。其次选用土鸡蛋、鸭蛋,按比例打入碗内,用筷子一边搅拌,一边加入面粉,搅成糊状。食用油入锅炼开后,把肉球扔进蛋糊里打个滚,用筷子夹起放进专用的小铁勺,迅速放到油锅中炸。炸熟的肉丸子直接吃,外皮酥脆,还有蛋、麦的浓香。也可放入冰箱保鲜。食用时入锅加汤水煮热,再加入葱、姜调料即可。丸子吸入汤的味道,吃起来又是另一番风味了。
     馅豆腐   舂陵江镇盛产黄豆,豆腐是黄豆化身的美味。黄豆浸泡一夜,磨浆、烧桨、虑桨、加石膏液,就成了水豆腐。馅豆腐也叫做酿豆腐,就是“有馅子的豆腐”。其一是水豆腐酿肉,是舂陵江镇的一道名菜。即将切好的水豆腐两面煎结皮后,在侧面用竹刀划开,将肉塞入。这样同时具有嫩豆腐的鲜味和肉的香味。这水豆腐好吃难做且易烂,大部分地方还是用油炸团子豆腐。
       酿豆腐也称“绣豆腐”荷包”。“酿”是桂阳话动词,表示“植入”的意思,“酿豆腐”即有肉馅的豆腐“之意。吃酿豆腐意味着荷包,赚大钱”,招财进宝之意。馅料取新鲜猪肉剁细,拌盐、蘑菇、葱等佐料。把沥去水分的水豆腐切成稍扁的方块,逐块放入锅中煎或是入油锅炸,成金黄色即捞出,待稍冷后,划个口子塞入肉馅。食用前,将酿豆腐放置锅内,加入用味精、盐、酱油、猪油等调好的上汤煮沸,至汤汁略干即出锅。酿豆腐外表金黄,内质嫩白,肉馅在豆腐的包容下焖熟,味道鲜美、芳香浓厚,植物蛋白和动物蛋白相得益彰。由于馅料可以多元化,还能做出各式各样、不同风味的酿豆腐。

       青口豆皮包   豆皮包流行于舂陵江畔的青口村一带,是一道营养丰富、口味独特的菜肴。如今,不仅受到全县人们的青睐,随着乡民外出创业,而誉响省外。制作豆皮包的材料仅两种,即豆皮、馅。豆皮的制作是基于豆腐制做之间,制作方法别具一格,是一种考验人耐性和细心的工艺。前一天,把晒得干燥的黄豆用石磨粗粗磨一道,不能磨细,只把黄豆磨成碎颗粒,与黄豆外衣分离即可,然后在水里浸泡。当黄豆浸泡得能够用手捏烂时,再用石磨磨成浆。把磨出的豆浆加水稀释,倒入大锅里烧开。烧开后,即撤去火让其冷却。锅里的豆浆稍稍冷却后,锅面上就会结一层与锅一样大小,圆形的皮。用一根半米多长的竹签,从锅边沿锅底插下去,直到锅的另一端,尽量居中,使豆皮捞起时成为一个对称的半圆。豆皮捞起后,像晾面条一样,插在墙缝上或挂在架子上晾干。捞豆皮时,一定要小心翼翼,用力不能太重。否则,豆腐皮上就会裂开,包不成菜馅而白费功夫了。几分钟后,锅面上又会结一层皮,按同样的方式再捞,如此反复多次。若锅面上不结皮了,就烧一把柴火,把豆浆水烧开,冷却后又会结皮。这样下来,一锅豆浆可捞几十张豆皮。
       豆皮包几乎是猪肉馅,但是制作也很讲究。瘦肉、肥肉、嫩骨头放在一起剁烂,然后再放上葱、姜、酱油、盐、味精等调料一起剁匀。肉馅不能剁得太烂,但又要有粘性。肉馅里搭配肥肉和嫩骨头,吃起来滑爽、有嚼头,有油感。
肉馅做好后,就进入包馅程序。把晾干的豆腐皮用水浸湿后摊开,把肉馅放在豆皮上,一层一层包起来,包成条状,再切成段;也有人家像做饺子、混沌一样,包出不同的花样。豆皮包蒸、煮、煎、炸皆可,但不能炖。煎豆皮包尤为可口,火候却不易掌握。要用温火慢煎,力求肉馅煎熟,煎得入味。煎熟一面再反过来煎另一面,煎好后即装盘、上桌。
豆皮包由于皮薄、易入味,肉馅用料科学搭配、佐料根据地方口味而定,煎豆皮包时又注重温火慢煎,所以吃起来给人一种油爽可口,满嘴留香的感觉。

       唆田螺   田螺生在舂陵江河溪、山塘、水田里,自古以来是人们最为喜爱的佳品。端午节、立夏这两个节日,家家必吃田螺,因为这个日子吃田螺,“能使眼睛增加光亮”。民间还有田捡田螺而遇田螺姑娘的美妙故事,更助推了人们对这道美食的青睐。
       田螺肉丰腴细腻,味道鲜美,且富含蛋白蛋、维生素和人体必需的氨基酸和微量元素,是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高钙质的天然动物性保健食品。
       舂陵江民间盛行有两种做法。
       一是炒田螺。田螺去尾,煸炒后水煮。紫苏是田螺的绝配,紫苏叶与田螺共煮,不仅可以除去田螺本身的泥腥味,更能带出田螺的鲜味。根据个人的口味,加上辣椒、姜、葱、蒜、盐等调味料品,使其味道更佳。
       其二是豆腐渣煮田螺。紫苏缺乏的冬季,腌在瓮里的豆腐渣就融入了田螺的心里,入口时变成一种香中有辣,辣中带甜的独特口味。

       饺粑   乡村人爱吃的“饺粑”,成了桂阳的特产,也是舂陵江的特产顾名思义是饺和的结合体。舂陵江饺粑以其晶莹剔透靓色泽,五味俱陈的多门类,皮薄多的高质量,香喷诱人的新口味,形如半月的好寓意而闻名。
       饺粑从外形上看,呈半月亮形,是一种大块头的”,形状、式样和子相同。饺粑子又有很多不同,一字源头不同,子源于北方,饺粑源于南方;二是皮不同,子皮是面粉做的,而饺粑的皮是米做的或杂粮做的。三是吃法不同,”除水煮外就是煎后吃,而饺粑有水煮、清蒸、油炸、烙烤等多种吃法。
       舂陵江饺粑种类很多,按原料分有米粉饺粑、艾叶饺粑、高粱饺粑、红薯饺粑、荞麦饺粑、藕粉饺粑、蕨根饺粑。按时令,有立复饺粑、春节饺粑、清明饺粑、喜庆饺粑等。有的饺粑还在大米粉里加入少许艾叶,米粑就由白变成深绿色米粑了,咬起来还伴有清香的艾叶味道,据说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如果用包裹饺粑的叶子命名的话,还有桐叶饺粑、荷叶饺粑,柚叶饺粑。
        饺粑馅主要有大蒜、香葱、萝卜丝、豆角、白菜、豆腐、腊肉、少许辣椒粉等。馅有酸、甜、辣、咸等多种风味。
        吃饺粑的习惯可以上溯到代。过去,百姓人家一般只在元宵节、清明节、立夏、中秋或孩子满月等特殊节日才可以吃饺粑。做饺粑更是一件神圣的事,做饺粑时要淋浴、更衣、焚香,其中原由以很难考究。

       水酒   舂陵江没有什么叫得响的特色副食,唯独那自酿的水酒,千百年来传承不断。
       这水酒,不是酒里兑水,也不是以水代酒,而是将井水倒入陶缸,寡淡的井水与缸里的“酒芙”相互交融,形成的桨液。舂陵江人用这水酒品乡间趣味,叙时光憧憬,那股芬芳印在古巷石板间,饱经流年洗礼。
       在舂陵江,关于酿酒有这样一个故事。很久以前,一户给地主放牛的农家,他在距离村子较偏的山脚下发现一处水源,浸润着一块地,他把这块开辟出来一丘水田,捡了地主遗弃的秧苗插上,趁放牛的时间除草施肥,禾苗居然翠绿而壮实,初秋后便抽穗结稻。放牛人满心欢喜,勤加看护。谁知,在稻子几近发黄时节的一个夜里,一群田鼠、野猪把稻田糟蹋了个遍,禾苗东倒西歪,禾田狼藉斑斑,放牛人一阵哀叹便放弃了希望。秋收后不久,牛儿又不由自主地来到了这里,却看到杂草伸入田中,满田的嫩叶与劫后余生的稻穗并茂。稻穗脱粒估计有好几十斤,但是要挑选出来实属不易。另一位老农指点,稻穗草叶不用遴选,一并割下晒干存储,寒冬时开水泡发,用来喂牛。
        是年入冬,大雪盖地时,放牛人用一个木桶装了叶子混杂的稻谷,烧开一大锅水浇入稻谷中,用稻草遮盖保温,每早晚盛个小脸盆喂牛。当第三天黄昏打开木桶盖时,一股浓香弥漫开来。主人经不住浓香的诱惑,撮几粒泡开的稻谷放到嘴里嚼嚼,发现纯甜无比……
       从此,水酒就成为舂陵江畔那一族人的琼浆,酒药就是田间地头的辣蓼、桂树叶、橘树叶、扁豆叶、田边草等等,晒干研磨的粉揉成的丸子。
       大部分桂阳氏族都是在宋末迁徙而来的,不知道是承袭了本土的酿酒技艺还是从原地带来的。至清代,官方给这水酒起名“百草酹”。清《桂阳州志》记载:“地无佳酿,惟西北一带居民自制酒,名为百草酹。”又载:“百草酹,州中好酒,以牛籍草压之,令暖而成者,惟家酿有之。”
       舂陵江人酿制水酒多在初冬季,饮用的高峰期是春节前后。秋季收割糯米稻,冬季碾米。先将糯米浸泡半日,淘净沥干,上甑蒸熟成糯米饭,晾凉至常温时,拌入酒药粉末,转入陶瓷酒缸,用稻草遮盖压实,陶缸四周以棉絮或稻草包裹,保持高于季节温度。糯米饭与酒药汁在缸里磨合、缠绵,数日后酒药与糯米饭都换了角色,酒药融化在糯米饭里,糯米饭则满腹蜜汁透出杏黄,这就是乡民所说的“酒芙”,只有被水浸泡、在舀干后剩下的米粒状,才叫“酒糟”。“酒芙”是精华,“酒糟”就是糟粕。
       自古以来,舂陵江民间流传一句谚语:“要想富,酿酒卖豆腐。”卖水酒和卖豆腐,是农耕时代一门致富的门路。
添水浸酒一般都在冬至日,使用井水。山村的井水经层层过滤流出后,水质纯净,所含矿物质成分极少。加上冬至时节气温低,水中的微生物少,水质更加纯净,所以,这一天挑井水浸出来的水酒能久放不坏,称之为“冬水酒”。还有的人家,从冬至日起,浸酒半月后,舀一壶酒出来,接着兑入等量的井水,往复循环,于是就有了“冬水酒,舀脱手”的俗语。可见,水酒是一种经济实惠的饮品,且利润十分可观。
       小满过后,气温上升,水酒变味,至酷暑时节更不适宜长时保存,通常五至七天后,酒缸里水酒生出涩味,随后如醋一样酸。于是住宅条件好的农家便酿酒卖。前一缸即将卖尽,接着酿下一缸,保证了水酒的“时鲜”,由于其价甚廉而饮者更多。“酒香不怕巷子深”,临近饭点,农家人顺着水酒的香甜,提着罐子、酒壶,打酒来了。普通的农家通过水酒酿造,把寻常的日子越酿越“香甜”。
       到了20世纪80年代末,有的村民看准商机,在夏暑时节挑着酒担子走乡串户,沿街叫卖。随着水酒在夏暑时节的独特口味,成为畅销饮品。
       正午的街巷里,忙完农事的村民,半闭着眼睛坐在门口摇着蒲扇,忽远忽近地传来“卖……水酒……,甜咪咪的水酒……”的叫卖声,听到吆喝的农人,瞬间眼帘猛开,乳白或杏黄的水酒芳香撬开了味觉,激发了耕作的干劲。
       在舂陵江,凡圩街必有酒栈,圩市的圩亭下是小吃和水酒的地盘,那年月,赶圩者多是步行,路程远的,在圩亭下歇息时,就着米豆腐喝上一碗水酒,既解渴又止饥。如果是来买酒药或是打酒的人,让你美美地喝上一大碗也不会收钱。
时过境迁,如今,舂陵江以及整个桂阳的圩市、街头巷尾已难听闻悠长的水酒叫卖声,它似乎成了历史的绝唱。
       但是人们对水酒的依恋,与祖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不那么富足的日子里,食物维系着家庭和亲情。过年过节,嫁女、迎娶、乔迁、寿诞,必须酿造水酒,以示隆重,更要让入席客人喝个面色绯红,喝个云里雾里。
       在舂陵江,而今仍有不少的水酒作坊。他们带着家乡情结,传承祖先的工艺,恢复改良土方酒药成分。先是酿造新鲜度较高的“甜酒”,这甜酒可直饮,并用于煮汤圆、糍粑等甜食。甜酒加热冲蛋,秋冬季节使用,暖脚、暖身更暖心。水酒新鲜度到期,再用传统的“瞒天过海”酒具(有陶瓷和木质的)蒸馏成烧酒,美其名“土茅台”。合适的温度存放一年以后,甲醇消融,乙醇更纯,更适合饮用,备受人们青睐。出门在外的游子回乡,一听说喝“土酒”,脸上就会露出冲动微笑和满足红晕。

编辑的话
       《湖南美丽乡村》杂志编辑在中秋走进了舂陵江,桂花说:“我在秋天等你。” 早晨起来,推开门窗,一阵芬芳馥郁的花香扑鼻而来,哦,原来是桂花开了。在飞仙圩清香袅袅的早晨漫步,编辑们顿感觉神清气爽。傍晚,迈过飞仙桥去桂阳四中校园散步,空气中满含着桂花的浓香,在这充满芳香的美好时节,奔走采访了数日的编辑们,在这吹吹风,闻闻花香,多少疲惫,多少辛劳瞬间随风飘散。 
       月亮说:“我在秋天等你。”花好月圆的中秋之夜,在飞仙中心幼儿园的桂花树下,该园负责人罗爱永摆上月饼、花生、药糖,我们一边赏月,一边吃好吃的,一边听他给编辑们讲童年的故事,他讲得眉飞色舞,绘声绘色,编辑们听得如醉如痴,津津有味。此时,遥望天上那一轮明月,罗爱永说他对远方的亲友和同学更加思念,不由得脱口而出吟诵起苏轼的那两句诗词:“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稻谷说:“我在秋天等你。”秋天来了,稻子熟了。舂陵江的田野上,一大片一大片黄澄澄、金灿灿的稻谷随风摇曳,风吹稻浪,稻香阵阵,舂陵江人的脸上绽开了花。当收割机在田野上一趟趟来回奔跑时,那轰隆隆的巨响,分明是在奏响一曲曲丰收的赞歌呢。
           菊花说:“我在秋天等你。”中秋过后,舂陵江的菊花开得正好,红的似火,粉的如霞,白的像雪,紫的似玉,争奇斗艳。尤其是那金黄的菊花凌霜怒放,开得那么精神,那么明媚,那么秀气,让编辑们不禁想起黄巢的《不第后赋菊》:“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菊花简直就是秋天的精灵,让舂陵江的秋天不再萧瑟,反而充满生气。采访组一行就在菊花怒放时,开车前往鑫亿苗木基地,去赴一场菊花的盛会。编辑们穿行在花海,拍照,录抖音视频,发朋友圈,开心得不得了。是风儿太温柔了吧?是菊花太清香了吧?是斜阳太从容了吧?要不,编辑们怎么都会深深地沉醉在这一片花海之中了呢?
           舂陵江镇的肖裔鹏书记说:“我在秋天等你。”这里是千年陶业小镇,五彩舂陵江,等你来捡陶器;这里的舂陵江两岸,风景如画,等你来荡舟游览;这里有舂陵江飞仙圩美食街,各种美食等你来大快朵颐;清口古村有五颜六色、流光溢彩的制品等你来惬意挑选;这里有进士官厅、大坪坊、井头古村以及鉴湖书院、松涛书院等古代胜迹任你饱览。
          《湖南美丽乡村》杂志编辑在秋天收获的季节走进舂陵江,迎来了春华秋实的丰收硕果,迎来了美丽乡村的新气象,迎来了舂陵江的繁荣昌盛和人民的幸福安康。

关于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最新消息扫一扫,关注我们最新消息
联系我们
0731-88731120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 9:00-18:00

联系人:小燕子

手机:18975195278

邮件:yanzi@hnmlxcw.com

地址:华智生物国家分子育种中心

底部导航
研究会是在农业农村厅的倡导下,由一批热衷于美丽乡村建设的专家、教授以及一线工程技术人员共同发起成立的社团组织,是专注于湖南美丽乡村建设的研究、宣传、培训、咨询等各项服务的公益性团体。业务上接受湖南省社科联、省农业农村厅和省民政厅指导。
湖南美丽乡村网 版权所有 湘ICP备17024399号  技术支持:友点软件